一个人,他的成功一定不是来自于心血来潮,一定不是来自于某一时刻的灵感迸发,而是必须维持对一件事的热情,以及对它的好奇心,对自我的身体、知识体系的更新和管理。
最近看到了逻辑思维里吴晓波的一篇文章,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吴晓波说他很喜欢的一个作家是日本的村上春树。在30年中,村上春树每年写1本书,真的是将写作这件事融入到他的血液中了,在漫长的、有限的生命里,村上持续地、长期地写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也引起了我的共鸣,村上春树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
还记得看他的那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时候,里面的很多内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村上年轻的时候,开了一个爵士乐的酒吧。所以所有熟悉村上作品的人都会发觉:他每一本书里面都会对音乐有一些自己的解读,把自己喜欢的音乐家、作品推荐给大家。
29岁的时候,村上写了篇小说《且听风吟》,这篇小说当年得了很多很多的奖。从此以后,一举成名。
20多岁写了本畅销书的人,在现在来说,已不足为奇,而村上厉害在什么地方呢?
厉害在于,那是1979年,那一年他29岁。
从此以后,他每年都能写出一本书。
而且坚持那么多年。
其实作家是这样,歌手、服装设计师、相声演员、演艺明星也都是这样,都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与坚持。
没有说做一件事,只做了三年、五年就一炮而红。
当然不排除有这样的天才,但是很少。绝大多数人,做成功一件事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最近也看到了金星老师采访当红演员王凯时,他自己也说,现在的他片约不断,广告不断,看似表面很红很风光,但是他却在背后默默认真了十年、付出了十年。
这十年他什么角色都接,哪怕最苦最累最不好的,他每个角色都认认真真地去演好,为的就是更多的去磨练自己、锻炼自己,这段时间足足有十年。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些小伙伴,她们也都酷爱学习,很上进。当然,这是一件好事。
但是她们今天学习写作、明天学习画画、后天学学唱歌、再后天再练练跑步。她们期待着在写作上取得进步,把画画得更好,又希望自己的嗓音无人能比,还就是期待着自己能减肥成功,拥有令人羡慕的身材。
结果呢?
可能结果大家也都能猜出个一二来了吧!
她们自己经历了一段时间后,除了感动了自己,却发现怎么学了那么多,还是没有一样技能是拿得出手的!
其实就像村上春树,他每年都要出一本书,肯定不会每本都畅销,但是总有一本是能打动读者的。
那这样的成功来自于哪里?
别忘了他就连跑步的时候也是在思考着写作啊!
没有这样长期的坚持和一定的知识积累,就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肯定是不可能的。
除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他还需要对每年的作品做一个长期的规划。
也就是说,他今年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就知道明年写什么,后年写什么,大后年写什么了。
这不是一个串联的行为,而是一个并联的行为。
要想把一件事做好,这样长期有效的重复干一件事儿是必须的。
有的人会说了,做一件事好枯燥啊!我没有这么大的耐心。我写写东西就想画画了,锻炼了一阵身体,觉得太累了又想去学唱歌。能学这么多不好吗?
那如果画画是为了更好的为写作服务,那当然更好啦!就像村上跑步也是为了有健康的身体继续写作。
但如果学的东西多而杂,又对主业没有什么帮助和促进的话,那就要多思考思考了。
比如像我有时也会学习些手绘、思维导图等,但这些都是为我最喜爱的写作而准备的。
在写一些书评时,我会加上自己的手绘或是思维导图,因为我觉得大家看纯文字的东西可能会有些枯燥,但加上这些东西效果就不一样了。
随着这样的文章陆续写了几篇并投了稿,被编辑推荐至首页,反应也都还不错。那就证明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我又想起了有一个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他活了90岁,在出第一本作品以后,他持续写了40多本作品,一直到去世前的两个月,他才把最后写完的一本书稿交到了出版社。
90岁,40多本作品,看看别人的时间和成绩,会不会对我们也是一种触动呢?
所以,成功是一场长期的战争,暂时看不到未来,暂时看不到成绩,都请不要放弃。
可能,这个长期还不够长,还没有到出成绩的时候,明白了这一点,就会从容一些了。
但明白过后,别忘了,请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