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木钉
1.
下午,办公室几个同事闲聊,一句话飘进我的耳朵。
“我得规划好孩子高中这几年,让她在学习上步入正轨。”说这话的人是凡哥,他有一个学习优异的女儿,一直是他的骄傲。
他刚四十出头,却总以“老人”自居,而行动和想法也真的显得很老态。
“我给闺女的以后定好了方向,走学术研究,不要走管理方向,管理太累了,还是学术研究省心。”
我问凡哥“为啥是你定她的方向?”
凡哥瞪着我说“当然是我定,孩子知道什么!”
这样的话好熟悉,“孩子知道什么”,“孩子说的话何必当真呢。”说这话的大都是一群超级“负责任”的父母。
他们为了儿女操碎了心,一个三年规划,两个五年规划,上学规划学业,毕业规划婚姻,好像要把孩子的一生都安排妥当,方能放心。
2.
前段时间,凌姐的女儿报志愿选了省外的学校。凌姐说:“女儿现在越来越不听话了,非要去远处上学,怎么说都不听。有一次还歇斯底里对着我喊“妈,我都这么大了,你什么时候才能放手!”
母女关系日益紧张,凌姐觉得委屈,整天为了孩子转,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
父母们常聚成一撮讨论给孩子报什么班,让孩子做什么题。孩子学到哪里,他们就跟着学到哪里,俨然一个个学霸妈妈,学霸爸爸。而他们的人生也围绕孩子打转,并且完全陶醉其中。
3.
为什么这么多的父母在焦虑,为什么他们一定要控制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规划孩子的人生?
第一,他们自己的人生并不圆满,将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例如凡哥,凡哥上学那会儿是出了名的学霸。但是却总在大考之时失利,本该是清华北大的苗子最后却上了个三流大学。工作多年后,那份不甘仍然会从眼角眉梢流露出来。
女儿仿佛成了他完成未完梦想的一个依托。他事无巨细地安排着女儿的学习,每一次考试都牵动着他的心弦。每次考试后,他都会针对成绩调整女儿的学习计划。
这仿佛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和荣耀。
他自己也是一个工作狂,每天不停地做。四十几岁的年纪却有一副六十岁的身体。
然而有一次,他不经意地说出他最喜欢读书,等退休后就隐居起来,终日读书写字。可是他现在的生活与读书基本无关,也不是他的爱好所在。
我想,也许他在女儿身上看到了当年那个还怀揣希望的自己吧。而女儿的人生好操控,正好能完成了他想做却不能做的事。
第二,焦虑背后是深深的担忧,因为自己的人生不如意,所以害怕孩子重蹈覆辙。
就像每个脾气大的人,背后都是恐惧一样。焦虑的人背后往往隐藏着深深的担忧。
我们的父母一辈常常活得身不由己,他们很多人并不懂得觉察和自省。于是大部分的人活着只是随大流,没有跟随自己的心。
他们的生活常常不是他们想要的,因为他们也从未为此争取过。于是他们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一定要拼命去维持生计,而不是拼命去寻找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
好好活着,有一个稳定的物质保障。在他们看来比什么都强。当生命里只剩下维持生计,精神世界就会匮乏。他们缺少活着的激情,对物质有着深深的担忧。
关心则乱,他们担忧着孩子,害怕他过得不好,更不敢让孩子去追寻自己的热爱。这些对于他们太遥不可及,太不现实。那些他们不曾到过的领域,充满了未知和风险。
也许是爱太多,也许是不会爱。这份观念束缚着他们,也束缚着孩子。
第三,他们不相信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却希望孩子在某一个时间点忽然长大。
凡哥的女儿今年17,凌姐的女儿今年19。在他们眼里,这样的年纪理所当然是个孩子。孩子能有什么想法呢?从小到大,孩子的意志被一再忽略,忽视。大人们只当孩子的话是笑谈,是童言无忌。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认为,孩子决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他们不相信每个人出生就自有一个独特的精神胚胎。如果在孩子六岁以前,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孩子的精神胚胎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然而可笑的是,他们一直觉得孩子没有也不可以有自己的主见,却希望孩子在某一时间点骤然变成一个大人。有一天看到孩子拿不定主意,便吼:“怎么这么大了还不会……!!!”
孩子不会一夜长大,在他拼命生长的时候如果受到太多打压和控制,他便无法长成一个成熟自由的人。
4.
这样的父母会养育出怎样的孩子?
第一种,一直没有自己的主意,事事都要问父母,摇摆不定是他们的常态。
听话的好孩子,常常没有自己的主见,他们习惯了听爸妈的话,也习惯于陶醉别人对好孩子的夸赞。
我的前几十年便是这样过来的,似乎没有自己,没有想法。眼前是父母安排好的平坦大路,我只要顺着走下去就好。那时候日子平顺,我却总是写下灰黯的文字,感觉自己的生活没有颜色,更没有激情。
别人看着好的路,却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时候的我无法做出任何决定,总是询问父母,朋友的意见,然后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我的决定。
优柔寡断,摇摆不定,这样的感觉并不好受。我感受不到我自己的意志,就算感受到了也不敢去坚持。
第二种,等到青中年才发现,这不是自己要的人生,人生面临颠覆。
许多的新闻都在说着这样的事情,我只说我最了解的。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整个青春期过得平缓安宁,我妈常夸口说“我闺女从来没有叛逆过,乖得很。”
然而,去年,我的青春期忽然来临。我开始叛逆,但当时的我已经年满三十岁,家庭,工作全部妥当。
这份叛逆,让我忽然看到,这工作不是我想要的,这婚姻我也不甚满意,这所有的全部都是我爸妈喜欢的,与我无关。
叛逆期是个好事情,他是一个人成为自己的必经之路。叛逆二字也许有误解,这只是父母们的解读,好好的孩子变得不再听话,当然就是叛逆了。
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自我觉醒的时刻。这个时刻无比珍贵,它直接通往遇见真实的自己。
然而被压抑的叛逆迟到十年,二十年,我们想要找到自己,就会面临更大的牺牲和颠覆。有时候甚至会让一切化为灰烬,或者无力再去改变。
5.
父母究竟要怎样做?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是个什么样子?
第一,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每一个生命都希望被真正的看见,而不是对方的投射。当孩子的想法,诉求被严重忽略,而被父母强加上自己的意志时,孩子的存在感极低,最终会迷失自己。
如果真的爱孩子,就放下自己的有色眼镜,放下心中的评价与判断,真的去看看孩子,关注他的需求,把他的话当话,把他当做一个成人一样去尊重。
第二,给许多的爱而不是许多的指导,关心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结果。
父母要认清自己的位置,我们不是孩子的导师,无需给孩子过多的指导,而是要给出许多的爱。以温柔和爱抱持孩子,关心孩子的情绪,喜怒哀乐,而不是给孩子解决的方法。
通常情绪问题一旦解决,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孩子有他自己的一套人生法则,父母的建议未必适合孩子。而出于父母本分,只要疏通了孩子淤堵的情绪,他自会有他自己的解决办法,或许比父母还要高明。
第三,控制住自己,而不是控制住孩子。
身为父母,应该练习觉察,看看自己焦虑担忧的背后是什么,是不是自己的忧虑无处安放,而孩子恰巧成了你抒发的管道。
每个人应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殃及他人。
如果真的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一个成人去看待,我们就知道,任何意志的强加都不太礼貌,即使表面看起来是“为了你好”。
第四,过好自己的一生,而不是替孩子过好他的一生。
如果一个人在为人父母那一刻,就开始为了孩子而活,那他的孩子是不是也会同样在做父母的那一刻,失去自己的人生价值?
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这一生是为了别人而活,都希望孩子活出自己的样子,过得精彩。而自己却做不到,终日在孩子的人生上用力,自己的生活却不尽人意。
为何不过好自己的生活,却要去扭曲别人的人生?这背后藏着的到底是什么?
6.
父母大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方式却不一定不对。真正的爱是这个模样: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纪伯伦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