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电视剧的名字想不起来了;其中有一段剧情是:故事的主角自少年起就在深山中独自苦练剑法,十年后武艺学成出山,在下山的途中遇到一江湖恶人为非作歹,这恶人的武艺也十分高强,武艺学成的主角秉着惩恶扬善的精神抽出腰中佩剑与恶人打了起来,几十个回合后两人不相上下便就此作罢,互相放下狠话莫要他日遇见,否则定要斗个你死我活!
现在回想起来若那名男子不是主角或者放在现实生活中早己经死在了那名恶人之手,就算你苦练二十年,没有过真正的厮杀不能在实战中磨炼剑法,那你的剑法只是个花架子。
-
金庸的武侠
我相信有很多人喜欢看武侠小说,我以前就很痴迷于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如果你看过金庸的全部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越女剑和袁崇焕评传我没有看过),你在看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感觉,后期的小说要比早期的小说显得深沉大气,无论是从叙事的手法还是对故事整体节奏的把控都显得游刃有余;封闭之作《鹿鼎记》更是被倪匡誉为世界上最好的小说,在读鹿鼎记的时候我是只字不差的阅读,所以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比较清楚了解,可是当我每次读到韦小宝撒谎的桥段时,我就在想别说是被他骗的人了,就是换做我这个局外人都找不到韦小宝的话有什么毛病,每次都在想看你这次怎么圆,可每次都让我心服口服,可见金庸的厉害。
那金庸天生就是写文章的能手吗?我个人认为对于写作这件事你能写出什么也许和你所处的环境有关,但你写得好不好则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你写的多不多,练习的方法是否得当;如果有人给你说:我写的文章都是自己悟出来的,从来没看过其他作家的书籍之前也没怎么写过,那你权当他是扯淡;当徒弟学会师傅的技能后,就会尽力撇清与师傅的关系,向别人宣称自己天资好都是自学的。
金庸当时的小说大多连载在明报等一些期刊上,那这期间必然有很多读者和粉丝来信,这就形成了一个反馈的过程,对信的内容是:坏则改之,好则加冕。能够随时得到即时的反馈是刻意练习的必要条件,我想这对当时的金庸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
板凳要做十年冷?
上个礼拜看了一期极限挑战,节目组取景国家一级博物馆杜甫草堂;当时黄磊与孙红雷观赏杜甫草堂,黄磊在赞叹古人的情操时对孙红雷说:在那个时候你不在家里待个十几二十年你是不好意思出来的。意思是你要在家里苦读十年再出来博取功名,对此我不以为意。
深居简出苦读十年,谁知道外面的世界会发生什么,也许等你出来世道都变了搞不好弄个文字狱出来;古时候的读书人也是要经常搞个交流会,大家一起吟诗作赋互相交流切磋,这样不至于信息落后而且进步的才能更快嘛。
在早些时候,有的运动员是一般比赛不参加,专门参加奥运会世界杯一鸣惊人,那别人肯定会怀疑你吃药了;而正确的做法应该像刘翔林丹那样一般的大赛都参加,从实战中累积经验,保持实力稳定的同时争取突破,那最终一定是这类运动员得奖;你缺少什么就去补什么,你在哪方面的表现不好那就专门去练习那方面,你想拿冠军那就应该不断的参加实战。
相同的是如果你整日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文章可以一鸣惊人,而从不动笔去写,那真是痴人做梦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小事不做一心想着玩个大的,最后可能一事无成。
-
你是愤青还是千里马
以前总是觉得一定要把最好的拿出来给别人看,对于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总是怕自己写的不好比不上别人,久而久之就不怎么写东西了,发出来怕不如别人,不发出来一个人闷头写,唉,没有观众的感觉总是提不起劲(让我苦练十年?算了吧);就这样你要么会一直写下去要么从此销声匿迹。
所以我想大家今后和我一样将自己写的文章发表出来,在尽量触及自己笔力尽头时,无论好坏都将其发表出来(当然要自己愿意),你可能会成为一匹驰骋万里的千里马,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是一家自媒体,只要你愿意互联网上就会留下你的足迹,如果你有才能就不怕被埋没;这也是现在郁郁不得志的愤青变得很少的原因。
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文章得到别人的认可,被人点赞,转发甚至通过写文字可以给自己带来收入,这难道不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吗?有人在我们文章的下面评论,认同你的是对你的肯定,有不同意见甚至能指出文章的错误之处,这就形成了一个反馈的过程,意义重大。我们的大脑有一个机制,只关注与我们观念相同的观点而忽略与我们有不同意见的观点,而对于自己文章的评论不论好坏我想我们都会很认真的看,时刻都会思考对方说的对吗?如果对我能否做出改进呢?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过:“我所获得的这些奖项不过是我人生的旅途中吹来的丝丝凉风,好让我更好的前行”
“获奖在创作之路上是过河遇到了桥,是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
我想我们的路都还很长,这一切从宽容自己开始,宽容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放心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