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交往的艺术》,也在翻阅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这方面的书倒是挺多的,但内容过于复杂,不利于理解和执行,说的简单点,就是理论性太强,都是知道做不到,有的看完连怎么做都不知道。
如果写《交往的艺术》只是借鉴而不创新,价值不大,在互联网时代,想要什么知识一搜一箩筐,为何非得要看我写得《交往的艺术》?如果连自己都不能说服,还能说服读者?还是洗洗睡吧。
昨天中午,我带上纸和笔,外加几本参考书,一个人独自来到会议室,稳稳地坐下来,全身心放松,右手拿笔,两手撑住会议桌,桌上摆好A4纸,闭上眼,慢慢地清空大脑,让心彻底平静下来,仿佛可以听到呼吸的声音,心开始慢慢往下沉,开始洞察《交往的艺术》的架构,慢慢地,慢慢地,思路和灵感开始涌现...
灵感闪现后,立马睁开眼,刷刷地在白纸上记下思路,记完又闭眼沉思,反反复复几个来回,《交往的艺术》框架开始清晰明朗了,写完框架后再加以理性思考,此时内容就更加完善了。
写完后我有点坐不住了,兴奋?激动?欣喜?我都有点佩服自己了,这和骄傲自负无关,只是对结果充满无限的热情,一个人要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一个人要让别人相信先自己确信,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欣赏先欣赏自己。
自己都不喜欢还想别人喜欢?可能吗?
无论干什么,都严格遵循五个字:谋定而后动。我不喜欢妄动,也不喜欢盲动,更不喜欢瞎动,我坚信一切的成功都是策划出来的。
行动前先思考谋划布局,也就是在脑海推演一遍计划并思考:目标是什么?实现目标的计划是什么?执行计划会遇到什么问题?遇到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案?哪个方案是最有效的?
这样做看似很慢,但却秉承了一个原则: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并且几乎都是在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的做事。
这个原则就是“构思处于乐观,计划本于悲观,实行基于乐观。”说白了就是八个字:大胆思考,小心准备。
这些内容我在过去的日记中写过,还不止写过一遍,还记得不?如果记都记不得,就更别说用了。
还是验证了那句话,太多人不是学习太少,而是学习太多,都是学而不懂,懂而不会,会而不练,练而不专,专而不精,只有精深练习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才能融会贯通超越对手...
过去人际交往的书侧重交往细节和方法居多,《天道》有一句话: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基于此,《交往的艺术》我化繁为简侧重两点:第一,理论简单、科学、实用;第二,方法简单、有效、可操作。
今天写得是“交往艺术”的概论,《交往的艺术》分四个板块:交往原则,行为动作,语言表达及交往之道。
“交往原则”有四条:第一,慎选交往对象。有些人是不值得交往的,要远离和屏蔽,比如消极负面的,拉你下水的等。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你交往什么人决定你就是什么人。
第二,交往靠吸引。不要去经营关系要经营自己,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经营的是关系,切勿颠倒主次,学《交往的艺术》目的不是去经营关系,而是要用交往之道实现与人和谐共处。让更多的人为你成功添砖加瓦,不要让人际关系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第三,交往遵循“二八定律”,不要泛泛而交,泛泛而交类似于“大众情人”,有广度没深度,有交情没友情,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交十个普通朋友不如交一个生死之交。
第四,一个自私的人无论怎么交往都是失败的,交往原则的核心命脉就是互利共赢,人都是自私的,只有你时刻为他人着想,他人才有可能为你着想,所以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自然界是不允许自私自利的物种发展壮大的,就好比食物链一样,无论是顶端还是底端,都相互依存的,没有谁能独立存在,所以互利共赢即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前提。
“行为动作”分四个板块:微笑、付出、谦逊、神圣。一个人走微笑就代表积极阳光热情,人都喜欢付出的人而不喜欢一味索取的人,国人信仰的是儒家的中庸文化,喜欢谦逊低调的人而不喜欢高调自大的人,这里的神圣指的是给别人重要人物的感觉。
想想:如果和你交往的人微笑拂面、谦逊沉稳、喜欢付出,还总是给你重要人物的感觉,这样的人你会不喜欢吗?
“语言表达”分四个板块:积极、倾听、需求、爱心。交往时最忌讳的是讲消极、负面、悲观的话,跟祥林嫂似的,谁见谁躲。
所以,交往过程中尽可能讲积极正面乐观的话。
有些人一开口就如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可悲的是,很多人自己讲得爽以为对方听得也爽!你想想:那些对着你废话连篇不顾及你感受的人,你是不是有揍他的冲动?
所以,千万别只顾自己说,要多倾听他人讲话,尽量多听少说。
有的人总喜欢讲自己感兴趣的,你想说什么不重要,对方想听什么才重要。记住:讲对方感兴趣的而不是讲自己想说的。
所以,说话要准确把握对方需求,讲对方想听的而不是自己想讲的。
讲话要想别人接受就得真诚,真诚源自爱心,如果总是想忽略对方,不用你说对方都能体会到。
所以,讲话时心中要充满爱心,是真的为对方好,无论你怎么说,对方都能接收到。
“交往之道”也分四个板块:亲友之道、朋友之道、事友之道、利益价值,这个内容是交往艺术的核心板块。其实,人一生要交往的不过就是亲友、朋友、事友这三友,如果能破译与这三友的交往的规律,以后人生路上交往还有什么难的?!
我举个例子,“事友之道”会破译同事、上下级、合作伙伴的交往之道,有些人想跟同事做好兄弟好朋友,两个处于竞争状态的人能成为知己?那不是开玩笑吗?
有人不信,还是那句话,人有例外,人性没有例外,不要去挑战人性,历史上都是血淋淋的教训,一切的变化不过就是砝码大小而已,说得难听点,就是背叛的收益和损失之间的博弈。
同事之间交往要“同而不和”,什么是“同而不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而是深层次的,把握这点就把握了与同事交往的命脉。再比如,合作伙伴交往之道就八个字:利益为主情义为辅。如果违背这八个字,合作必定不长久,回想一下是不是很有同感和共鸣?
《交往的艺术》结尾部分,即破译亲友、朋友、事友交往的核心命脉部分,现暂定只能付费读者有权限看到,这些观点我想书本和网上很难寻觅,不信可以去试试,所以无偿透天机的事我不敢干。
即便是开源,如果没有付出,你也学不会。
另:大家会不会以为《交往的艺术》系列写完了吧?今天只是开篇,相当于序言,后面每一个板块都会深度剖析并举各种实操的案例,一切才刚刚开始...
好的,今天我们就交流到这里,明天继续。
附:稻盛和夫《活法2》(二十一)
我们一定要认为,事情是可以做到的。我们无法致力于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
特别说明:
1、文章有虚有实,我不定是我;他不一定是他,切莫对号入座。
2、有价值就有价格,文章有偿阅读;自愿随心!
3、焦点在哪,答案在哪;若有感触,感谢转发、点赞~
4、《欢喜哥日记》忠实读者(粉丝)可添加欢喜哥私人微信:15555551341(来者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