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老师都说,刚认识的时候都以为我是虎妈,后来发现并不是。
我开玩笑说,我很丑,但很温柔。
其实以前我是有当虎妈的野心的,我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先生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同属211学校。纵观我们读书的经历,可以说是顺风顺水的。父母既然不错,孩子理应更好。
雏凤清于老凤声,未来一片光明坦途。
然而孩子上学后,我们发现,可能乐观早了,孩子不仅不能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拔尖,甚至连个稍微突出点的学科都没有。
开始,觉得肯定是孩子不够努力嘛,小学就那么点知识,只要努力了,还能学不好?
后来细细观察了解,可能并非如此。孩子自己学的还不错,有点小差错也属正常,但架不住同学太强了。
不仅孩子,连我这个大人都佩服。
有的孩子能抓紧课间时间,完成所有作业。
有的孩子不仅主科好,副科也好,体育都好,没有一点薄弱环节。
有的孩子英语水平超高,一年级就开始参加各种竞赛。
有的孩子知识面广的让大多数大人觉得虚度半生。
有的孩子考试极其精确的,99分就算是失误。
有的孩子课堂特别活跃,老师问什么都能举一反三。
…………
那么人家为啥都这么好呢?让老母亲眼红心跳,羡慕的哈喇子都快流下来了。
难道人这么快就进化到如此程度?难道钟灵毓秀集于我们一班,天才都到这里来了?
我想可能不会这么巧。作为一个喜欢寻根究底的人,我愿意去探究现象后面的深层次的原因。
随着了解越多,我越来越不羡慕别人了,既不羡慕别人家父母,也不羡慕别人家孩子。
那个总能在课间写完作业的孩子,回到家还要出去上课外班,另外要练一小时钢琴,练一个半小时国际象棋。
如果他不在课间完成作业,他晚上的安排就要全部打乱。
那个什么科都好的孩子,从小就被按照程序表培养,不允许丝毫行差走错,在班里没有一个朋友。
那个英语好的孩子,2岁就开始上英语课。
那个知识面广的孩子,已经戴上了厚厚的大眼镜。
那个经常考第一名的孩子,每天都在刷卷。
那个特别活跃,回答问题特好的孩子,预习课文用的是教师用书……
我和我的老伙伴都惊呆了。
他们这样好不好呢?我不是教育学家,我不敢评判,也不敢说三道四。
但是具体到自己家孩子,要不要这样培养呢?
我拒绝。
我没办法做到,让孩子放学后,在地铁上匆忙啃一口面包,接着上课外班。
我没办法做到,让三岁前的孩子去上英语课。
相比于知识面,我更看重孩子的视力正常,眼睛是要用一辈子的,而知识,只要有正常的求知欲,早晚都可以学习。
相比于成绩,我更在乎孩子有没有朋友,在学校过得是不是开心。
相比于已经掌握了老师可能的问题和标准化答案,我更在意她有没有自己的想法。
可能我太不成熟了,我不能认同这些培养孩子的方式,我也决不这样对待我的孩子。
相比于成功,我更在乎成人。在我的认知中,生命不是为了某一个目的,而是为了去经历,经历美好,也经历痛苦,经历万千风景。
我要给她们充分的爱,让她们拥有温暖的家庭。
我希望她们有温和的性格,不疾不徐,有朋友,有爱心,有自我。
我希望她们有求知的渴望,成绩还不错,但不指望她们不出错。因为不出错的背后,常常是大量重复低效的练习。
我不当虎妈,不为她们的成长制定密不透风的计划。
我不当虎妈,不把学业成功事业成功作为生命唯一的价值。
我不当虎妈,因为我不喜欢虎妈这个名词,伴随着牺牲。
当前社会,竞争是激烈的,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身上背负的压力,有时候超出我们想象,也超出她们能够承受的极限。
当我们看到小孩因为压力大两三岁就斑秃的新闻,看到五岁神童懂相对论的新闻,看到学龄前认识两千字的新闻……在好玩好笑的同时,我感到不寒而栗。
因为除了天赋异禀,每一种突出的能力背后,都是对儿童权利的漠视和尊严的剥夺。
毕竟,我们都知道,很多神童,终其一生,也只是童,而没有成人。
一己之见,可能有所偏颇。
但我希望我能坚持,不被挟裹在滔滔洪流中放弃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