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嗟也可去,其谢可食
素喜文言文,因其言简意赅,而又寓意深远。近段时间迷上了历代散文名篇,每读到喜欢的文章,必大声诵之,有些文章中学时期学过、背过,而今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陶醉其中!
读文《不食嗟来之食》,竟发现如今之想迥异于年少之时,不知是自己变了还是世界变了,还是兼而有之。
那位不吃嗟来之食之人,最终因不食而亡。年少时读此文慷慨激昂,做人理应如此,就该有铮铮硬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可如今却在质疑,为何不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受之于父母,自当爱惜,更何况散食之人虽开始态度恶劣,随后亦有悔意,得饶人处且饶人,忍一时又能如何?仅凭一时之气而白白送了性命,岂不悲哉!
曾子闻之亦曰“其嗟也可去,其谢可食。”
韩信受胯下之辱,乃成大事
由不吃嗟来之食情愿饿死亦在所不惜,自然会想到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人,忍辱才能负重。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韩信之所以能成为名将,与他的心胸有很大关系,他有颗异于常人的忍耐之心。
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其原文为: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待韩信衣锦还乡,非但没有报复那个少年,还加以提拔。众人不解,韩信告知曰,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如若当年韩信逞一时之勇、解片刻之气怒杀无赖,即使不被斩首,亦是逃脱在外,终日惶恐不安,孰轻孰重甚为明显。
故而“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节。”
忍得住耐得过,则得自在之境
细想,哪个英雄豪杰不是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之困苦呢?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有段话阐明了这个观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是“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凡事若真能做到忍“无可忍”则非常人也。
《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忍功非一般人能比,故而不仅能在各种争斗中独善其身,而且一直坚持到最后。
第一百三回 写到,诸葛亮为逼司马懿出战,让魏延带着司马懿的金盔到阵前骂战,古人骂阵想必是相当难听,只有难听至极才会激怒对方,且把金盔在地上踢来踢去,魏众将忿怒,俱欲出战。懿笑曰:“圣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坚守为上。”
魏兵拒不出战,孔明无奈又遣人送去妇人服饰,言激司马懿如若不战乃一妇人耳,懿收下衣服,重待来使,不战。最终,孔明病死五丈原,司马懿获胜。
《菜根谭》有云,忍得住耐得过,则得自在之境。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岂止英雄豪杰,普通凡人在日常生活中倘若以“忍” 字当头,也能度过人生中所谓的低谷。
当地曾有一名老中医,医术高超,远近闻名。初识年近80,慈眉善目,然耳不聋眼不花,每日照常接诊。老人家说,万病之源皆缘于心,心若放下,病自然无影无踪。每逢有病人为某事纠结难安,他便讲起当年被打成右派的经历。
当年他曾被打成右派,自认无愧于心,故对周围一切淡然处之,照常上班出诊,望闻听切、和颜悦色。
每日早晨通常要早早地来到医院,先去看看走廊里贴的大字报,搜寻下有没有新的、骂自己的大字报,如有就看看在骂些什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完之后面带微笑踱到门诊接诊。老中医正因为有着平常心态,得以高寿,尽享天伦之乐,最后无疾而终。
人尽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冲动之下也会逞一时之勇,最后追悔莫及。
前段时间宝马车主被砍死一案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至今仍无定论,孰是孰非众说纷纭。有人说宝马车主咎由自取,有人说电动车主防卫过当。
不管审判最终结果如何,死而不能复生,一条鲜活的生命顷刻间烟消云散。倘若双方能各自退让一步,惨剧将不会发生。忍一时又如何、退一步又怎样?当真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从不屑吃嗟来之食最终饿死到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终成名将;
从刘备三顾茅庐得以三分天下到司马懿甘受妇人之辱拒不出兵终获胜利;
从宝马车主怒火冲天砍杀电动车主反被砍死到老中医看淡是非恩怨得以寿终正寝。
无不说明“忍” 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到,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我等凡夫俗子,虽无韩信、司马懿等大忍之心,于日常生活中亦应修心养性,戒险戒躁,心中若常怀喜悦之情、大忍之心,生活必将幸福美满、恩泽绵长。
与君共勉!
文/阿开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