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至南京之前,我脑海中的南京,是有和苏州类似的,那种古典的凄迷美。
秋天下雨的时候,飘着的一定是朦朦胧胧,细细绵绵的丝雨,撑一把伞可以不紧不慢地走在路上,欣赏沿途的风景。不像中原地区的秋雨往往来得急去得急,行人即使带了伞也会溅得一身泥水,自然无暇也无心欣赏雨景。
真正到了南京之后,在南京度过了几个秋天,发现南京的秋雨和我想象中并不同,也不似苏州的秋雨。
秋日下起雨来,有时因为雨丝太细太细,断断续续,就连绵起了一片一片雾汽,猛一看去像是在下雾一样。这样的天气里,打伞让人更从容,不打伞也一样可以不紧不慢。于是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江南烟雨”果然名不虚传。
是哪位心思细腻的诗人把江南的细雨比作飘忽的白烟?
是哪个乐于发现的游者率先发现了如烟的江南秋雨?
心想这真是一个绝美的意境,忍不住驻足抬头欣赏时才发现大家裹紧衣服,步履匆匆,根本没有停下来看雨的欲望。偶然听见路过的人说:“这也太冷了吧,每次一下雨就好冷,只想赶紧回家进屋暖暖。”
原来如此哦。南京和苏州虽然不一样,但是气候基本相同。苏州有许多许多的古镇,铺就曲曲折折的石板街道,下雨时就有静冷雨巷的感觉。当时穿得比较多也忙于看路边风景,没有觉得冷。曾经认为雨中石板路的“雨巷感”,只要“细雨”和“安静”这两个元素就可以构成,现在觉得“清冷”,或者是“冷”,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冷,清冷的环境迫使我们清醒;冷的雨,才有淡淡的悲凉。淡淡的凉意。“微凉”,在各类文艺作品里都是极美的。
确实有点冷。冷得树叶都急匆匆投归大地怀抱。南京多梧桐,金黄灿烂的梧桐叶伴着细雨纷纷飘落,在雨水的帮助下将自己的五个角都贴在地上,更加挺括,在雨水的滋润下更加明亮。一抬头,便是大自然的秋天画作。
这样的天气里,应该多穿点衣服,把自己裹成圆圆的果实,和秋日的丰收感融为一体,去金陵看看。走在烟雨弥漫的秦淮河,走过遍地梧桐的国立中央大学,走到红叶满山的栖霞山,雨中烟雾中,不知自己是走在金陵,还是走在仙界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