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及其本质
符号是人类思维的最核心的载体。
语言是最常见最典型的一种符号系统。
符号的本质是知觉,可以是声音知觉,也可以是视觉知觉,通常以声音知觉为主。比如,语言符号系统中语音和文字,我们通常是用文字记录语音。
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在信息交互方面相比于视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声音能更有效的帮助人们识别危险、规避危险。人类在自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声音知觉为主的语言符号系统。
符号知觉要求是一个简单知觉,并且易于激发。比如声音符号的刺激,除非环境较为特殊,产生的兴奋的区域往往只有相应的声音知觉的区域。符号还应该是易于生成的,声音知觉很容易通过运动中枢控制发音器官,产生对应的声音。比较而言,人类视觉产生的知觉太过复杂,嗅觉的知觉又太过简单。
人类对符号的使用,最开始,通常是用一个声音符号的知觉关联多个其他知觉,也就是咿呀学语的时期。这个时期,通常先是视物听声,然后视物发声。由于语言还未完善,因此这个时期的记忆是无法用语言来进行回忆的,这个时期的记忆是后期回忆的基础。
初步建立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网络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将多个知觉或者复杂的知觉与一个简单知觉联结就是认知,或者说观念,这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基础。
认知是随着语言符号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初步的建立了语言符号构成的认知系统后,人就通过所在的环境逐渐的丰富这个认知系统。核心还是符号,表现就是语言的使用越来越复杂。
一种丰富的过程是增加某个符号知觉所关联的知觉,即丰富某一个认知的内涵。比如,苹果从最初的仅仅是可以吃的东西,丰富成需要买卖才能获得的商品,或者包含了牛顿的苹果、特洛伊的金苹果等具有文化内涵的苹果。一种丰富的过程就是词汇量和表达方式的增加,这种方式的本质就是建立了更多的新的认知。不同认知之间的联结也可能越来越紧密或者逐渐被抑制。比如,苹果和香蕉的认知由两个不同的事物变成了只是不同的水果;苹果和妈妈总是同时出现变成了妈妈是妈妈,苹果是苹果。
符号的用处就是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刺激唤醒复杂的知觉,比如苹果声音的刺激,激发对应神经网络的兴奋,这个兴奋将会传递到与之相关的各个知觉。我们也就不需要通过描述某种形状、某种味道的东西,使别人知道你想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只需要一个苹果的声音,关于苹果的知觉就能在另一个人的大脑里被充分的唤起。
这也是为什么万事万物都要有一个名称的原因。名称就是联结每个事物的知觉的符号,通过这个符号,人们不需要精确的描述,或者使之实际体验到,就可以唤醒其他人对某个事物的知觉。
所以,认知的本质就是知觉的符号化。
将不同的知觉与一个符号关联,就可以形成新的认知。比如,我们将苹果的形状,彩虹的颜色,辣椒的辣,用一个“彩虹辣苹果”这样的符号关联,于是我们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认知。可以丰富这个认知。有个传说,一个天神喜欢苹果又爱吃辣,于是创造了一种辣味的苹果,创造过程中不小心沾上了彩虹的颜色,因此不在是红色,而是彩虹的颜色。我们,可以继续丰富认知,彩虹辣苹果只生长在南方的积雪之处,它的叶子是五颜六色的……
所以,认知的建立,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依据。所以我们可以建立各种神仙鬼怪的认知,也能建立各种稀奇古怪的认知。
当然,有一部分认知是有一定的感官基础的。比如,柳树的叶子的形态以及柳树干的形态以及柳絮的知觉常常能同时或者相继的紧密出现。彩虹色、辣味、苹果形状的知觉几乎没有相继出现的可能。前者就是有客观基础的认知,后者是神经网络内建的认知。
前一种认知使人可以观察世界,后一种认知使人有想象力以及创造性。
符号的符号:认知的符号化
符号本是也是知觉,因而可以以符号知觉为基础建立认知。也就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认知,这个过程可以一直迭代,这就是人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比如,苹果、香蕉、梨的认知通过甜味、可以吃的、可以生吃的联结在一起。这里需要“悟”的能力,当这三者的共同部分处于兴奋状态时,如果有另一个区域也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它们就会建立联结,如果另一个区域是一个符号知觉,那么就会形成新的认知,比如“水果”。水果这个语音的由来不可考,但它一定就是这么出现的。
通过类似的方式,我们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类的认知。
有时候,遇到没见过的东西,又需要一个符号表示它,于是“物”这个通名就出现了,“物”的认知随之出现。人们开始丰富“物”这个认知,要为之关联相应的知觉。如果通过外界的刺激产生的知觉关联“物”这个符号,那么极容易被抑制,不同的“物”的常常是不一样的。“悟”开始发挥作用了。有人“悟”到了“物”都是道的产物,有人“悟”到了“物”都是某个人的创造,有人“悟”到了“物”是自己的思维的幻想……
因此,哲学的本体论,与其说是很有价值的思考,还不如说是语言符号的游戏。谁能建立一个认知,关联所有的存在,并且不致矛盾,就是本体论的大牛。由于本体一定不能来自感官知觉的认知,所以本体也一定不能通过感官知觉进行验证,即不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康德所说的经验的知识,就是感官知觉的符号化的结果。我们对生活的的各种地理现象进行观察,为各种各样的地形进行符号化,从而获得了地形的知识。魏格纳将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边缘的知觉进行符号化,从而提出板块的猜想(这也是“悟”的过程),之后不断的丰富这个认知,最终形成板块理论。生物分类的过程就是将在生物观察过程中的知觉进行系统的符号化的过程。显微镜和望远镜扩充了人的知觉,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认知和知识;不同实验中的现象使原来混在一起的知觉重新组合并出现新的知觉,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认知和知识。
因此,感官知觉的符号化是认知和知识的直接来源,也是科学知识的来源。
理性、哲学的一部分、宗教和一些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学说是一些不能被感官知觉否定也不能直接肯定的认知。当语言符号系统足够完善的时候,这些认知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有能力提出来。但是有些人占据了历史的开端,观点得到广泛传播,因而被大众接受。又由于地理的限制,这些观点只能在区域内普遍,因而世界上的思想体系呈现出了地域性的区别。比如印度的思想、西方的思想、中国的思想、阿拉伯世界的思想。
不被感官知觉否定或肯定的内建的联结的认知,是非科学知识的来源。
知觉的符号化不仅是认知的基础,也是思维的基础。这点见思维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