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妻子告诉我,她一位同事的老公走路看手机时不小心摔碎了膝盖,而这位女同事既不去医院陪护丈夫,也不负担医疗费,她好像打算放弃这段婚姻了。这位女同事刚好我也认识,算上这次她这已经是第二次离婚了。
根据平时打交道来看,这位女同事性格外向、爱笑爱玩,周末休假经常跟一帮朋友结伴短途旅游。而她的第一个老公则性格内向,比较宅,可能是因为性格反差比较大,前年在孩子上初中时俩人离了婚。而她立刻找的现在这个二婚老公,刚结婚那阵还美滋滋了一段时间,经过这两年实际相处,才发现她这位老公平时吊儿郎当也不好好工作,另外还三天两头惹祸。去年在外地打工时就莫名其妙受过一次伤,据说花了不少钱;今年又因为走路看手机一脚踏空摔碎了膝盖,看来手术费也不老少。自从结婚以来,男方一直好吃懒做,也没固定工作,而女方一直在倒贴钱,现在她终于忍耐到了尽头,决定放手不管;另外她跟前夫的儿子目前也已上高一,还要着急给孩子攒大学学费,哪顾得上二婚这个不争气的老公。
我听妻子说起这位女同事的婚姻故事,内心比较感慨。我想大部分人都希望婚姻幸福,而不想翻来覆去结婚、再离婚折腾来折腾去。恰好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婚姻问题研究专家约翰·戈特曼的著作《幸福的婚姻》,感觉很受启发。
幸福婚姻的基础是发自内心相互欣赏信任与包容鼓励
人们为什么需要婚姻,除了满足生物学本能及生儿育女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避免孤独,享受亲密关系带来的联结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等美好人生感受。在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卡乔波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孤独是可耻的》一书中,通过心理学实证研究表明,长期孤独会对一个人的心理、精神和身体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损害;但同时作者也指出,孤独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而异——有人朋友遍天下可内心凄凉孤独,有人唯老妻相守内心却富足美满,甚至有人终身选择独身并献身伟大事业而活得自得其乐、优哉游哉。如果抛开特例,大多数人其实都渴望亲密关系,需要走进婚姻才能活得更加幸福美满吧。
已故著名学者、作家张中行先生曾说过,“婚姻分四种,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经过浪漫的婚前恋爱,很多人可能都抱着对另一半的巨大欣赏喜爱与信任包容,一脚踏进婚姻围城。而想要长期经营好这段亲密关系,婚后则更要珍惜这种相互欣赏喜爱和信任之情。事实上,亲密关系的本质就是发自内心地相互欣赏喜爱与信任包容,在此基础上,你为另一半所付出的一切才心甘情愿、乐在其中;你对另一半的所作所为才会理解支持,而非无端猜疑、过度解读。而如果失去了对另一半的兴趣好感甚至基本信任,在长期相处过程中就会感觉到失望和厌烦,接下来极有可能连锁引发危害婚姻的“末日四骑士”,对另一半开始苛责、鄙视、辩护、冷战,双方都被消极情绪淹没,并在消极情绪有色眼镜下开始怀疑这段婚姻是否就是个典型错误。
如果你真的发自内心鄙视或不信任另一半,说明你们的感情亮起了红灯,你可能不再喜欢更谈不上欣赏曾经的Mr.Right(或Miss.Right)了。而被鄙视或不信任的一方则会感觉很受伤,通常会感受到深深的自尊受挫、自信受损,进而陷入毫无意义的自我辩护、冷战和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
前一段著名网络综艺《透明人》有一期采访了一位离婚律师。律师在节目中就提到了一个离婚案例,其中男方对女方的那种厌恶就像见到蟑螂一样,连女方代理律师都能清楚地感受到男方的这种厌恶情绪,而女方却不自知、不自觉,还希望靠二审官司来挽回丈夫的心,这样的婚姻故事真是让人不寒而栗。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但我想,婚姻不幸的夫妻双方,其中一大原因可能就包括对对方不感兴趣吧。不管是结婚初期就没有培养起对对方的兴趣,还是在婚姻存续期间,逐步丧失了对对方的兴趣,总之相互丧失兴趣的夫妻,可能相处起来即使不是灾难也会味同嚼蜡吧。
失去欣赏关爱的婚姻可能会沦为家庭权力纷争场
如果失去了亲密关系的核心内涵(即发自内心的相互欣赏喜爱与信任包容)作为婚姻基石,即使双方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而选择继续维护婚姻,此时双方对另一半及整个家庭的付出不再是为了表达内心自动自发、满满的爱意,而是为了积累所谓的道德资本。
当你为对方做了一顿饭、洗了一次衣服、为家庭挣来一笔收入、接送孩子上学、照顾老人等等,所有一切劳动都会无意识地转化为你的道德资本。如果你的道德资本比对方雄厚,比如你挣得钱比对方多,你对家庭的付出比对方大,你对孩子和老人的照顾比对方好,你就有资格和底气谴责对方、挖苦对方、鄙视对方甚至辱骂对方。整个家庭存在的基础不再是爱与包容,而变成了双方挥舞着道德资本“大棒”、大展拳脚的家庭权力纷争场。
记得在笔者小时候,父母每次吵架都会相互辩论谁为这个家庭做出的贡献大,我挣了多少多少钱,我干了多少多少活,你又干了什么等等……我当时就感觉大人吵架怎么跟小孩一样比来比去。长大之后接触了一点社会学方面的书籍,才明白过来,原来当时父母正是以各自积累的道德资本为武器而展开的家庭权力纷争。尽管这种说法听起来匪夷所思或者学术味太重,但这种理论恰恰能一针见血地说明如果婚姻家庭只有所谓责任维系而缺乏关爱所导致的一种人为悲剧。
当然,只拥有相互欣赏喜爱与信任包容的亲密关系可能不是婚姻幸福的充要条件,但绝对是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双方对家庭的付出才不会那么斤斤计较,双方对对方的帮助和责任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担当,而不是为了无意识积攒所谓的道德资本,以便在事后谴责对方、压服对方,用来打赢家庭权力纷争大战。
在长久的夫妻相处过程中,也许最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对另一半的喜爱欣赏与信任包容,凡事多沟通、多商量、相互鼓励和帮助,才能真诚和谐、幸福长久地相处下去。
解决婚姻问题的唯一出路是自我妥协、自我改变而非苛责对方
当然以上观点说易行难,面对复杂动态的日常婚姻生活,包括工作、买房、孩子教育、看病、养老等等各种家庭琐事都在时刻考验着围城里的男男女女。当大量生活琐事及各种人生风浪迎面扑来时,有的夫妻会选择相互体谅关爱、支持帮助,而有的则只会相互指责埋怨与争吵不断。
其实从心理学层面来说,夫妻日常相处都是在玩投射与被投射的游戏。如果你遇事习惯指责甚至苛责对方,有时候可能并不意味着错全在对方,而恰恰表明你对自己不宽容,你把对自己的失望与愤懑,无意识地投射向了另一半。你的伴侣聪明的话可能不会接受你的投射,反而会安慰你、开导你;但如果他也无意识地接受了你的投射和苛责,可能就会引发一场没完没了的辩护和争吵。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习惯信任欣赏和支持鼓励对方,可能也意味着你对自己满怀自信,你发自内心地信任欣赏和支持鼓励自己,当然也会发自内心地信任欣赏和支持鼓励你亲自挑选的与你共度一生的另一半。从这个角度来说,夫妻双方都恰好是对方的镜子,在镜子里你看到的多数问题,其实不是对方的缺点和毛病,而恰恰是你自己投射给对方的,你才是问题的根源。
因此,美国作家麦克尔·罗奇格西在《真爱密码》一书中才说到,“在某种程度上,伴侣其实就是你自己的一面镜子,反射出你身上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你希望伴侣做到的,你自己首先要去做……不要试图改变对方,不断在自己内心种下新的种子(持续改善自己),假以时日,你就会看见自己的伴侣越来越完美,而你们之间也会越来越和谐幸福!”
而美国婚姻问题研究专家约翰·戈特曼也在《幸福的婚姻》一书中深刻指出,“在所有的争论中,无论争论的问题是可解决的还是永久性的,没有人永远是对的……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解决婚姻问题的唯一方法是寻求妥协。”
其实面对各种各样的婚姻问题,妥协很多时候不是放过对方,赏赐给对方一个改过机会,而恰恰是放过你自己、给你自己一个在问题中洞察自己和改变自己的机会。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中那位被妻子戴了绿帽的丈夫,曾用尽一切办法试图报复妻子和那位奸夫;但最终他解开了心结,决定原谅妻子、成全对方,也给自己的未来生活一个新机会。
著名德裔美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指出,“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以下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人天生是社会动物,人的天性就是渴望与人联结、在充分体验爱与被爱中美满过一生。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想获得对方无条件的爱与关注,同时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关注。而幸福婚姻的秘诀恰恰就在于发自内心首先给予另一半欣赏关爱、信任包容与鼓励帮助,在日常与对方相处的“婚姻之镜”中,持续照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勇于面对和不断改正完善;当你逐渐变得更好,你的另一半自然也会变得更好,你们的婚姻水涨船高亦会更加美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