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0分钟完成100多页书籍的阅读,尤其是像《如何阅读一本书》这类经典书籍的阅读,心中压力不小。前几次的阅读,都在第二篇用时很长的,经常会驻足仔细思考作者在说什么。看完之后没啥感觉,且用时较长,也就放下了,没有完成阅读。带着刚刚学完的检视阅读的体会以及永澄老师的检视阅读五步法,挑战一下这个任务,看看我在看完后能有怎样的收获,能否回答检视阅读基础四问的问题。
为了完成挑战,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处理完手中的活,确认暂时没人来找我
专门躲在办公室的小屋中,尽量不让人打扰。
担心犯困,读之前又做了简单的办公室运动--俯卧撑20个
准备好纸笔,和计时器
重新复习了一下检视阅读五步法的内容,并写道眼前的纸上
将任务内容一并抄写在纸上
心中分别默念了一下检视五步法和基础四问的内容
-
开始阅读
BTW:刚开始的2分钟时,就有人找我说话,问事情,我暂停了计时器,应对完平复一下心情,继续开始。
看包装
看包装:第一个步骤是看包装,也就是从外观上看一下阅读目标的信息,他是怎样一种状态。
如果说看一本完整的书,看包装对象还好确认。但是对于一本书的几个章节看包装怎么看呢,当时思维稍有所停顿,做了决定,那就整体翻一下这次的阅读对象,第二篇中的七个章节。
快速的看了一遍每一章的纸张
看了一眼最后一章在哪里
总共有多少章节:七个章节
总共有多少页码:108页
看了一下第二篇的篇名: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每一章的名称是什么
看完之后,感觉怪怪的,虽然获取了一些信息,但是没有那种阅读一整本书获得信息多,心中感觉没底。因为有时间限制,没有在这里过多停留,开始了下一步。(这个决定给了我很多启示,以往的拖拉,时间不够用的感觉,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感觉自己没完成,还想多获得一些内容,一次性拿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考虑第一个阶段就是快速过一遍的特点,对于规则了解不清,导致盲目行动,影响结果达成)
看整体
看整体:整体看看阅读目标,他的目录是怎样的,是怎样的结构,他的目的,目标是什么?
特点:不看细节,就看整体印象
有了第一步的看包装动作,第二步看整体显得不那么突兀,好像突然知道该怎么看几个章节的整体信息。第二篇有自己的目录,作者通过标题和具体章节名称,向我传递了他要说的内容是什么。
目的:向读者说清楚什么是分析阅读
目标:向读者讲解清楚如何做分析阅读,都需要哪些步骤,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教会大家如何进行分析阅读。
大面上看下来,作者在第二篇的结构就是细分,将分析阅读的每个步骤都进行了细分。从讲解分析阅读开始,具体讲解了分析阅读的6个步骤,然后就6个步骤具体讲讲每一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全方位的讲解具体的做法。最后一章的辅助阅读,介绍了一些在分析阅读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以及信息,更好的帮助读者进行分析阅读,不至于被卡住,无法进行。
当开始以整体思维的角度来看待第二篇七章的内容时,让我得到了一个结构框架,自己理解的很粗浅,先记录下来,随后在寻找理论支撑。
归类、建立框架、分解与转换、求证、思考与判断、扩展
我具体写一下自己的理解:
1、归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建立自己与阅读对象的关系,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尝试将其划分类别,小说、论述书、文章、杂志等等。初步的建立一个框架,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为这本书建立一个点。
2、建立框架: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寻找一本书的骨架。此时主要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为书建立框架,跟着书的内容去走,不要增加自己的判断,初步的回答:这本书在说些什么。
3、分解与转换: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通过阅读,我对这个章节的理解,就是与作者达成共识,确保大家理解的概念是一致的。对于大的概念尝试拆分,从小概念入手不断的达成共识。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通过问题转化的方式,用自己能够理解的问题来解答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已知理解未知。这个过程挺关键的,他是读者努力理解,争取与作者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进行沟通,否则沟通无法进行,会出现鸡同鸭讲的状况。
4、求证: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本章节重点介绍了如何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的规则,此章节是继续第八章的工作,在概念上达成共识之后,开始了初步的沟通。读者使用达成共识的关键词在书中进行求证,通过求证来回答自己关键词找的是否正确,是否真正的与作者达成共识了,如果发现有误,就及时调整自己对于关键词的理解,确保沟通的顺利进行。
5、思考与判断
第十章 公正地评判一本书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这两章再说一个问题,就是进行判断,说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之后进行的总结。得出判断需要两个步骤,尊重作者,让作者说完话;说出自己的判断,是赞同还是反对。这是一个很精细的思考与判断过程,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先听作者说完,因为是阅读,对方不可能给你说“请稍等,让我把话说完!"这样的话。这是一种阅读美德,也是沟通规则,需要好好遵守。
6、扩展: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在得出结论后,工作也就完成了,那就说点与阅读有关的其他内容,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阅读,作为一个读者还需要怎样的工具来帮助自己阅读。
罗里吧嗦说了这么多,我自己都感觉很神奇,当时阅读完整体信息后,就写了那么几个字,快速开始下一步了。没想到那么几个字会有这么多的信息存在。思考模型真的是魅力无穷,虽然我还不知道他是什么结构,但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棒的模型。
看细节
看细节:看索引,看关键章节,看关键章节的关键句子,在大概翻阅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认为的重点进行浏览。
特点:多开枪,多找点。
在看细节执行步骤时,在前面几章阅读时又陷入了仔细阅读状态中,开始琢磨文中的含义。还要有一个时间限制,在阅读完三章时发现已经过去15分钟了,立刻警醒,脱离那种过往的阅读方式,开始快速阅读起来。其中大量的论述全部忽略不看,随便翻翻固然比较轻松,但是要达到一定的理解,要尝试回答一些问题,就不能胡乱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阅读。(中间有几次还是瞌睡,有短暂的睡着现象,我也是醉了,精力不济是现在最大的问题。)
这个过程真的是高速运转,收获也不小,因为在整体阅读的时候建立了一个框架,看完一章的内容就回头看看那个框架,品味一下章节中讲解的内容是不是那回事,再品味一下作者是怎样讲解框架中这一点的。比如建立框架这件事,里面就详细讲解了结构与规划的作用,以及他的意义是什么,紧接着就说了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等等。此时发现,站在一个框架之中去看待一个方法论是多么的爽,有种庖丁解牛的感觉。具体细节之中看了多少内容,在看整体小节中已经说了,这部分就不再叙述了。
下判断
下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如何评价一本书,对自己是否有用,与自己是否有关系。
第二篇重点阐述了如何做分析阅读,以及分析阅读都有多少个步骤,每个步骤具体应该怎么做,做的时候的心态应该是在怎样的?
如何正确认识每一个步骤,如何正确认识每一个步骤面对的对象,这个思路是很棒的。
当开始以得出结论为视角来判断一本书时,我的思维开始快速转动,因为有了前面几步的铺垫,总结起来不觉得困难,这一步是在判断作者说的是否有道理,部分有道理,还是全部有道理。下判断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这一步的体验很赞,通过整体与细节的反复阅读,在阅读完成后,甚至是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得出一些结论。当然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要尊重作者,让作者把话说完,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礼貌,也是阅读一本书起码的标准。没有读完一本书,就不能随意的下结论,这是作为一个主动阅读的读者起码的要求。
粗阅读
粗阅读:将一本书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完成阅读任务,尽可能的30分钟内完成,读完是第一要务,至于理解是后面的事情。读完之后做了什么,绘制草图,记录自己的想法,然后在考虑如何去写,如果没有记录 我想这一篇文章是出不来的,我记不住那么多内容。
最后总结一下
对这次检视阅读活动,自己的感受就是作者使用它的大脑和文字,带领我们在检视阅读方法论上面使用新的显微镜,一下子进入了检视阅读的原子世界,看到了检视阅读的内部结构与基本逻辑,英文原文中用层级是准确的,不得不佩服永澄对于郝明义的层次进行质疑的能力,这是多次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因为我看到分析阅读就是一个放大,进一步构造的检视阅读过程,虽然很多规则和说法都不一致,但是其中的原则是一致的。
基础阅读是一个点,检视阅读是放大了100万倍,分析阅读的过程是放大了100亿倍看到的内容。看到了这个极致之后又会看到什么呢,主题阅读就是用一个一个的基础阅读的点,从很多的小点来构造一个新的宇宙,完成一个主题的构造,它的结构就是分析阅读呈现出来的检视阅读原子结构状态,一个是正向工程,跟随作者的角度一步一步得到答案,一个是逆向工程,通过一个一个点的寻找,来构造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小宇宙。如何理解极大与极小的关系,请参看这一篇文章: 《这些照片告诉你,什么叫“色即是空”!》
由于掐表看书,效率感觉还是蛮高的,这让我很兴奋,这在以后的阅读活动过程中要不断使用这个技能,达到真正的掌握,成为一个真正的主动阅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