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楼下的阅览室借书,拆了书却发现书本是读过的,这让我好不尴尬。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走在读了又忘忘了又读的怪圈中,这不免发问,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读书呢?
对一本书感兴趣,将内容简介翻了又翻,因着其他借口再次搁置,下回再拿到手边时又会忘记了这本书是已经读过的,还是只是匆匆有过对简介的大致阅览,如此反复对书本的记忆变得模糊,也忘了这书到底读了没有。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却也反映出一个事实:读了那么多书,却都记不住。除却某些故事情节特别精彩外,那么就算把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读完,在放下书的那一刻,脑子里对书本内容的记忆也只是有个笼统的大概,再过一段时间恐怕又会忘记了这本书到底是在讲什么内容的了。
最近在阅读的一本书,就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答案。这是每年阅读300本以上书籍的日本知名讲师大岩俊之所编写的《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在这本书中,作者与我们分享在创业中发现“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观点,他是如何在学习各种速读的过程中,将思维导图、阅读记忆法等各种阅读能力相结合,并将书本知识付诸行动的,最后还成为了知名的讲师。
将一本书的知识拆解运用我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一、明确读书的目的
如果你要开始阅读,那么你会选择什么类型的书本呢?比如我对烹饪感兴趣,就会选择烹饪类的书籍;又或者最近需要考试,当然是选择与学习知识相关的书籍。“从这本书中我可以获得什么知识?”“我想通过这本书消遣时间。”“这本书正是我感兴趣的题材。”等等这种带有“目的性”的阅读方便我们挑选所需的书籍,而主动选择书籍是我们开始阅读的关键。
1、集中关注点,寻找核心信息
每本书籍都有各自所涵盖的内容,而一本书的内容大致也可以概括为自己所理解的范围。那么如何在少则几十页多则几百页的书本中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呢?如我们在Word文档中需要从长篇大文中寻找关键词,往往会运用Word文档里的查找工具,在查找工具中贴上关键词,即可得到我们所需的信息。这种方法就好比我们需要在一本书中寻找所需的核心信息,确定关键词句,缩小关注的范围,集中注意力,就可在书本中忽略无关信息,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
2、比80%更重要的20%
我看书的时候有个缺点,不管是什么书籍我都是一字不落的看完。当然这对我的记忆并无任何帮助,而且也在某些程度上降低了阅读的效率,在时间上拖沓就容易对一本书产生疲倦,到了最后也只是硬着头皮把书看完。“二八定律”提出“社会上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会财富”。其实,这种定律也适用于读书方面。《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提到:“全书最重要的20%,占有80%的内容”。在书本中承接和过度的词句较多,一本书的内容有数千字数万字不等,内容划分也不同,就算是一字不落的读完,也未必记得什么,千言万语的一本书容易化为一段话或者一句话,甚至为某个词语作为归纳总结,又或者无法平衡侧重,什么都囫囵吞下,也就什么都忘了。所以找到书中最关键的20%,是我们节省时间,提高速读效率的法宝。
二、如何将书本知识有效输入
1、添加标记反复阅读
仔细回想我们在课堂中的考试是如何复习的呢?每日的复习每日的背诵,同一个知识点不断的反复记忆,才能通过考试的关卡。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对记忆是有“保鲜期”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这种大脑记忆的现象显示出人类遗忘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增加。因此,如果没有对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那么将书本的知识全部忘记也不奇怪。但是,看过一本书,却无法回答出这本书的内容。那么在这本书上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又是为了什么呢?只是因为当时书本所带来的感官愉悦么?当然不是,这种带了“目标性”的阅读是为了获取相关的知识信息。对书本的关键内容用贴标签、划横线等标记符号的方式,通过反复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在重复内容的同时提高记忆的能力,而这种反复阅读的方法也会带来不同的阅读理解和心得体会。
2、制作思维导图
相对于文字,思维导图的色彩、图画、形状更具有直观、形象、可视化的效果。可是,思维导图的形式各具特色,若无对文章有归纳,真是无从下手。《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就思维导图的设计提供了方向:书籍的信息、阅读的目的、答案、总结。这是作者在阅读书籍制作思维导图的大体框架,根据这些方向再分支不同的细节,就是一本书的思维导图了。刚开始制作思维导图可能会出现信息不齐全或者信息过度饱满的情况,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明确制作思维导图是要简洁明了还是要全体信息来归纳书本。在不断的练习中,加以改正、选择才能制作出属于我们个人特色的思维导图,再次拿起书本时对应思维导图也会知道这本书的关键内容。
三、将输出知识转化为行动
一本书的知识若无将其用在实际操作中,除了会成为过时的记忆,也并无任何实际效益。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也会与书本一样化作无用功,在某些程度上也可视为一种浪费,这根本是不划算的交易。如此说来,将读书显得太过于功利了,那么先别忘了,我们最初在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这才是对知识最大的尊重。
1、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如前文中所提,我对烹饪感兴趣,那么阅读的对象就是烹饪类的书籍了。假若我一直停留在“阅读”的层面,并无任何投入,也不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操作,那么烹饪的知识对于我而言也不过是纸上的夸夸其谈了,味蕾的酸甜苦辣、器具的刀工火候、错误的和正确的方法我都不会有自己的理解,更谈不上什么印象的加深了。只有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我才能有所了解并且改进、总结生活中的厨艺技能。这是读千百本书也不如实际操作一次的经验来的印象深刻。知识得不到最大的利用,这才是读书的无用化。
2、设定行动的目标
目标是阅读的方向。设定假想目标当然容易,但是设定一个“行动的目标”恐怕就并非易事了。《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提出,设定目标可根据自己的目前情况建立符合现实的目标,切合实际,并且具体操作。从幻想中脱离,在实际中设定目标,从大目标中划分阶段距离可达到的行动目标,了解自己的现实阶段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且具有可提供的方法和可操作的努力。通过一个个短期目标操作的实现获得经验与信心,用书中的知识结合自身的现实不断调整计划、一步步实践、积累,就会逐步达成自己的长远目标。
以前阅读什么都不懂,一股脑的以为把书本读完了就是读完了书,就是对一本做了努力。书本放下没几天又忘记了内容,盲目的积累数字,在年终总结时留在脑海中对书本的印象并无多少。越是读书,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不断的发现缺点又不断的改进,没完没了,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阅读也要学习么?不是识字肯看就行了么?想想为什么要看书,又怎么将读书运用到生活中,这真是一个大学问。我常常会把几本书放在一起阅读,撂至在各处的书本都会随时拿起来看,我曾想这种阅读方法是否会搅乱阅读的内容,混淆为一处不分彼此。但是《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就提出“争取多读”,通过提问知识、回想内容、转变思考加深对书本的印象,以这种挑战思维的方法将读书变得更有趣味性,像游戏闯关一样。看到这段后,解开了我读书时的迷惑,就将这个法子运用在阅读不同的书籍上,从此阅读又更添了趣味。毕竟一个人的阅历始终有限,通过书籍得到各位大家的思想、总结、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又不断的加以改造、创新、发展,创建出符合自己的行为模式,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更便宜的事了。阅读看起来好像并无多大的用处,既不能拿来做众人的献技,偶尔还会陷入在学习上的痛苦,连古文都笑言: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它自有独自的欢愉值得我们品味,为之倾心。
读书到底是否无用功,还不是要看有没有做到实际产出罢了。既无用心记下,又不做实际努力,还真不好意思说这是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