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张无忌的过人之处,不亚于金书中的其他英雄豪杰。张无忌这个人,抛却盖世武功、身份权势这些障眼法,他应该是金书男主角中活得最真诚的一个。所谓真诚,不光指对读者和书中其他人物,还指对他自己。
倚天中指导张无忌做出各种决定的一直是他自己心底最真实的感情。所以他总被评价为性格平庸。他不大会像传统的英雄一样隐藏真实感受并且自我约束。原则性不强。面上口口声声遵循着所谓的侠义之道、民族大节、正人君子的种种守则,对张无忌构不成约束。他了解并尊重这些守则,但真正行事时,并没真的把他们当成圣旨。他看重的,永远是人。他在乎的人。武当的人,明教的人,对他情深意重的人。
谢逊下手杀赵敏派到灵蛇岛上接他们的人,他觉得不妥,却能接受,因为谢逊是他义父。金花婆婆抓到周芷若,他有心营救,怕伤了殷离的心,迟疑没有出手。听太师傅的话,宁死不愿入明教,可外公舅舅和明教群豪生命受到威胁,也接任了教主。明教群豪中毒,他着急起来脱赵敏鞋袜逼她放自己。看到蛛儿没死,便高兴地抱住人家。跟赵敏藏在大鼓里,山洞里,几次忍不住意乱情迷就想亲人家姑娘。这当中有些行为,他爹张翠山是说什么都不会做的,自诩名门正派的武当弟子,也是决计不会认同的。
如果他真的把国家民族像郭靖萧峰一样时时放在心上,一开始压根就应该跟赵敏划清界限。根本不至于一直纠缠不清。他跟赵敏的关系,可就好比抗战时期的蒋介石爱上土肥原贤二的女儿啊。但张无忌的态度非常简单明确。卖国投敌是不会做的。光复汉室是要做的。跟赵敏在一起也是要的。抗元是抗元,谈恋爱是谈恋爱。
遇到关乎人生的大事,这种简单的心态,就成了张无忌最了不起的地方。他能够举重若轻。理所当然地轻松放下许多常人难以接受或割舍的恩怨,往往为人看重的名利与权势,全然不放在心上。
朱九真父女害他跌落山崖,朱长龄发现绝无出路之时便要对他痛下杀手。张无忌侥幸逃脱顺着山洞爬到了鸟语花香的翠谷,做的第一件事,是大声欢呼。心想“老天爷待我果真不薄,安排下这等仙境,给我做葬身之地。”
刚刚得知一片赤诚相待的魂牵梦萦之人是个心怀叵测的恶毒少女,又掉落山崖,加上寒毒未解,眼见命不久矣,多重打击叠加下来,寻常人难免伤感悲愤一番,但张无忌似是浑然未觉。见了一个翠谷,就让他大声欢呼。又马上扔了果子给对自己居心不良的朱长龄。待到在翠谷潭边抓到大鱼,更是欢呼大叫,饱餐一顿。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来郊游的。
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会想到老天爷给他一个不平凡的葬身所;他也知道朱长龄绝非善类,怕对方吃了鱼肉力气大增冲过来抓他,所以只给朱摘果子却不给烤鱼吃。他什么都知道,但并不当一回事。就算明天就要死了,可今天还是高高兴兴地生活。抓鱼摘果子,留火种,堆土灶,铺草床,跟猴子玩闹嬉戏。
十几年前我不懂,现在才意识到这种心无挂碍,简直人间罕有。
后来遇到蛛儿,说起朱九真,张无忌的反应是这样的:
张无忌点点头,淡然道:‘是朱九真姑娘。但这些伤早好了,我早已不痛了,幸好性命还活着,也不必再恨她了。’
那少女向他凝视半晌,但见他脸上神色平淡冲和,闲适自在……
他记得朱九真的狗咬他留下身上种种疤痕,自然也是记得他们那一行人对自己的种种伤害,但提起他们的时候,是“平淡冲和,闲适自在”。已经根本不在乎了。
这样的轻松心态,杨过没有,郭靖也没有。甚至被奉为神的谢逊,也是二十多年的恩怨过去,又经由空见和少林三僧不断的点化,才放得下。但张无忌似是生来就有。
令狐冲初时心里装着华山派,杨过少年不忿郭芙黄蓉对他的态度,胡斐想着为父报仇,只有张无忌最简单。在昆仑翠谷整日与猴儿相伴的日子十分快活,张无忌起初不太想出去。只是想念张三丰和武当诸侠才出去了。遇到蛛儿之后与她患难与共,在一起又“说不出的逍遥自在”,便想着与她做个伴,一起四处游玩。被峨嵋派强行带到光明顶,听闻六大派围攻明教,得知武当也参与在内,心中所想也是“就此带了蛛儿,永不见到这些江湖上的争斗凶杀。”待得从灵蛇岛回来之后,明教义军声威大震,他的权力越来越大,在濠州街上挥手便可招呼教众行事,五行旗神勇无比,军中主帅也对他恭敬备至。可他还是一心想要隐居深山享清福,再不理尘世之事。所以故事最后,他真的是因为中了朱元璋的诡计心灰意冷,又不愿伤及军中主将,以大局为重才逊位于杨逍的么?如果他真的为明教设身处地着想,应该知道杨逍年老德薄,并不是继任教主的最佳人选。或者至少回到光明顶,正式公开宣告自己的意愿,怎至于好似扔掉烫手山芋一般,用传书这种不稳妥的方式传位。他是压根自始至终就不愿意去理会这些恩怨纷争,终于有了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利用起来,抓紧归隐。
另外,张无忌在其位谋其政。尽管勉强就任,但并不敷衍了事。出任教主期间,把原本一盘散沙内斗不断的明教高层团结起来,又在蝴蝶谷会见了明教中层,号召重组整编义军,把驱逐胡虏拯救汉族百姓于元室暴政之中视为己任。更与六大派缓和关系,共同抗元。在少林寺一役大获全胜后赠武穆遗书给徐达时,又暗示了将来身当大任之人如果不能善待百姓,便会取其首级。当真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不想立身扬名,功成名就也不贪恋权力名位。拿得起,放得下,进退有度。现在的人总说不忘初心,张无忌,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的人呀。
而且不要忘记,他干这一番事业之时,应该还不到二十五岁。
跟神雕侠侣的雁邱词一样,倚天也有一首点题的小曲。这首双调,几乎就是张无忌的写照。
世情推物理,人生贵适意,想人间造物搬兴废。
吉藏凶,凶藏吉,富贵哪能长富贵?
日盈昃,月满亏蚀。
地下东南,天高西北,天地尚无完体。
展放愁眉,休争闲气。
今日容颜,老于昨日。
古往今来,尽须如此,
管他贤的愚的,贫的和富的。
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
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
百岁光阴,七十者稀。
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在小昭第一次唱过这首曲子时,书中还写道:“曲中辞意豁达,显是个饱经忧患、看破了世情之人的胸怀”。二十一岁的张无忌,已经是这样的胸怀。
在倚天这部小说里,除了张三丰和谢逊,还有一位通过谢逊之口讲出来的高人。就是少林空见。
此人是点化谢逊的先驱者。同时,也是张无忌的一个写照。
空见为渡谢逊身受一十三拳不还手。在第十三拳上,谢逊以自戕骗得空见来救,趁空见关心自己没有防备,重伤了他。可马上就后悔了。这是人人都熟悉的剧情。
谢逊道:“空见大师见我痛哭,微微一笑,安慰我道:‘人孰无死?居士何必难过?你师父即将到来,你须得镇定从事,别要鲁莽。’……
哪知隔了良久,始终不见我师父到来。我心下诧异,望着空见大师。
“这时他已气息微弱,断断续续的道:‘想……想不到他……他言而无信……难道……难道甚么人忽然绊住他么?’我大怒起来,喝道:‘你骗人,你骗我打死了你,我师父还是不出来见我。’他摇头道:‘我不骗你,真是对你不起。’……
(谢逊)不由得万分惭愧,跪在他的身前说道:‘大师,你有甚么心愿,我一定给你了结?’他又是微微一笑,说道:‘但愿你今后杀人之际,有时想起老衲。’
空见不惜自己身死只为换得谢逊今后杀人之际的一丝慈悲。在今天的价值观眼中看来,恐怕是圣母附体是非不分了。当时的谢逊杀人成性,实在死不足惜。况且空见必然知道,谢逊不可能就此放下屠刀。
然而,这一句话间接救了张翠山一命。在去往冰火岛的途中,谢逊与张翠山对掌之时想起了空见,便没有对张翠山下杀手。
因缘果报。二十多年后,张翠山夫妇的儿子,与空见遥相呼应。竭智穷力,救了被困万安寺的六大派门人。
张无忌以乾坤大挪移神功相援六派高手下塔。内力几已耗尽,最后和灭绝师太对了那一掌,更是大伤元气,这时几乎路也走不动了。莫声谷将他抱起,负在背后。张无忌默运九阳神功,这才内力渐增。
一人之力克六大派高手,武功震古烁今的张教主,为了救人耗尽不竭内力,竟要莫声谷背负。不过,自此六大派与明教的恩怨不但一笔勾销,还要联合反元。
空智大师道:“中原六大派原先与明教为敌,但张教主以德报怨,反而出手相救,双方仇嫌,自是一笔勾销。今后大伙儿同心协力,驱除胡虏。”
没有空见的慈悲,没有张无忌的宽容仁厚,中原武林焉能保存。张无忌之仁心,堪比空见。
如果说救六大派只是隐喻。那么在绿柳山庄张无忌去取醉仙灵芙的解药时,干脆让他中了和空见一模一样的圈套掉下赵敏设下的陷阱简直讲得再明白不过。以金庸之能,这不可能是巧合。
更何况,张无忌的出生,便将谢逊从狂性大发之中拯救出来。也恰如空见拯救谢逊的良心一样。
谢逊从入世到出世,骂老天骂先贤骂圣人,唯一真心称赞没有差评的武林中人,就是空见。谢逊在倚天中,是张无忌的精神导师之一,他人生中第一个师父。他灵魂的塑造者之一。是可以媲美希腊神祗的人物。
他对空见的感激与愧疚,推崇和忏悔,无一不是对未来张无忌所做所为的肯定。
金庸真是伟大的作家。他总是能够将一部分价值观,不露痕迹地附着在他的故事中,娓娓道来,润物无声。
不仔细看,是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