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张文法
一、粟裕到底有多厉害?
1、毛泽东称他“最会带兵打仗”。
结论中没有“之一”。
1944年,粟裕率领只有数千人的部队在苏北车桥歼灭了一千多名日伪军,听闻这一喜讯的毛泽东也不禁表达了对粟裕的认可和赞赏,他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据说在决定华野司令人选时,毛主席对粟裕说道:“中央决定成立一个中原军区,让陈毅与邓子恢到中原担任职务,华野的工作就交给你了。”
1948年4月30日粟裕前往河北省面见毛主席,毛主席对粟裕高兴地说:“你们打出那么多漂亮的胜仗,我们很高兴。这次要好好听听你的意见。”
淮海战役让解放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国民党百万大军灰飞烟灭,彻底丧失了和我军抗衡的资格,此战过后,毛主席赞扬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毛主席称粟裕是“大树将军”,他不慕名利、不计得失,为共和国遮风挡雨。
2、据一位驻英国的外交官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曾说过,他对人类战争史上最崇拜的伟大的军事家只有中国的粟裕和法国的拿破仑。”
听说,蒙哥马利元帅很想见见这位神仙级的战神。
3、粟裕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游击战一时传遍大江南北。《新华日报》发表了他撰写的《芜湖近郊官陡门的奇袭》一文。
延安翻印了粟裕和参谋长罗忠毅合著的《实战经验录》,向八路军和新四军将士推广。
粟裕的游击战术声名鹊起,国民党也慕名而来“取经”。
国民党第三战区派专人请粟裕前往传授游击战的经验。
粟裕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演讲,让国民党将领们犹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4、刘伯承称他为“最优秀的将领”。
也是没说“之一”二字。
1949年9月21日,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代表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商讨建国的各项事宜。
解放军代表团的到来格外引人注目。
代表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着这些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的军人们。
他们中有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人。
粟裕是和刘伯承一起步入会场的,粟裕个子不太高,是个清瘦而精神的中年军人,他面带微笑却又稍显拘谨,步履自信却又透出几缕书生的文弱。这是谁呢?
朱德总司令看出了代表们的疑惑,他回身向刘伯承示意。
刘伯承点点头,用沉重的四川乡音朗朗笑道:“这位是粟裕将军。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发表时加了“之一”二字)。诸位想必早有耳闻吧?”
《访常胜将军粟裕》1949年9月27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其中有刘伯承谈评粟裕是“智深勇沉、百战百胜,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有古名将风,有古大将风,是中国的战略家。”(发表审稿时,被修改)采访记录为石老亲笔字迹。
5、林彪曾说:“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的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
粟裕的神奇指挥连同一时期的林彪也赞叹不已,当粟裕连战连捷时,林彪曾感叹道:“粟裕尽打神仙仗,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粟裕也是林彪此生唯一称赞的军事将领。
6、建国后,粟裕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
1955年9月27日,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10月,粟裕被中央军委评为“中国共产党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7、粟裕回忆录为何卖到天价,这部珍贵的宝书,是用血泪写成的。
建国后,许多将军都写过回忆录。
粟裕将军最初不想写。因为,他想起过去,就觉得痛。
但后来面对国际形势严峻与恶化,为了警醒后人,他还是决心写几本回忆录。
因此,他成了共和国写回忆录较晚的将军。
又因晚期身体坏透了,算是用命,在夫人的帮助下写成的回忆录。
所以,他的回忆录一本卖到了4千,当年也算是天价了。
8、粟裕将军陪夫人上街吃饭,居然告诉夫人,说在这个餐馆架一挺机枪便可封锁整条街。
9、粟裕生前留下过“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的诗句。
百姓也为他留下过口耳相传的“一心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渡长江,五人总前委之一,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程,九死一生,十大将之首”的顺口溜,这是对粟裕将军伟大一生的最美总结。
二、粟裕将军厉害的本质。
1、精魂本质之一
(1)以游击战方式,扩大战争与战场连动,打大局面的运动穿插仗。
(2)游击战袭敌、迷敌、惑敌、阻敌,反手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主力,消灭其有生力量。
(3)游击战打影子仗,运动战打歼灭仗,经常两仗连环。
(4)影子仗慢动,扎牢用透阻滞学问,运动仗快动穿插。
如,1940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按照蒋介石的命令,调集3万兵力大举进攻,妄图将新四军歼灭于黄桥地区。
粟裕考虑到敌众我寡,决定采取以黄桥为轴心(即影子战旗标),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并在黄桥组建前线指挥所,由他负责战场指挥,以四分之三的兵力作为突击力量(即运动穿插战主力),仅以四分之一的兵力(即影子战主力)守卫黄桥,将位于其中路右翼的强敌——独立第6旅列为首歼目标。
4日,顽军第89军之第33师一部向黄桥东门进攻,独立第6旅从高桥南下。
为把握最有利的出击时机,粟裕赶到北门(即观察把住运动战出击时机),登上土城高处观望,当敌人完全进入我伏击地段时,粟裕下令出击。
经过激战,全歼敌独立第6旅,旅长翁达自杀。
此后,粟裕把指挥的重心放在黄桥城下及其以东地区(即连环二次影子仗旗标)。
国民党顽军为扭转不利局面,以猛烈炮火掩护部队向黄桥东门进攻,新四军防御工事大部被毁,一部分敌人突进东门,黄桥告急。
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把上衣一脱,挥动马刀,带领部队硬把敌人杀出东门,然后架起机枪死死顶住。
这时,苏北新四军第1、第2纵队迅速穿插,完成了对已经进入黄桥以东地区顽军第89军的合围(即二次启动运动穿插仗)。
经过一夜激战,顽军第89军被歼,军长李守维在逃窜中落水溺亡,残军向海安方向溃逃。
2、精魂本质之二。
(1)有利追歼讲速度,控制达到地理目标,不讲物质收获,只讲战略目标达成。
(2)不利撤退讲速度,控制离开地理目标,保存实力,另寻战机。
如,为控制长江,向大海边发展,粟裕把海安作为追击战的首要目标,命令规定:“不顾疲劳,不惜一切牺牲,不重缴获,而在于乘胜追击以占领海安。”
新四军遂占领了海安。
陈毅慷慨赋诗:“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又如,粟裕在红十军团任参谋长时,观察了一次行军路线与地形,告诉方志敏,要立即突围,方志敏认为有道理,劝红十军军团长刘畴西,但刘畴西认为士兵太累需要休息而犹豫不决,结果自己和方志敏一起被捕。
而粟裕立即带领少数先头部队快速、及时、提前撤走。
这一仗使王耀武由旅长升为师长。
但假使粟裕为红十军军团长,王耀武不仅没有出头之日,而且方志敏与红十军团都肯定能活下来,并发展壮大。
3、精魂本质之三。
(1)他打大仗取胜,机动为先,敢打为魂。
(2)他打阻击或伏击取胜,地理为先,考察为魂。
(3)他谋局穿插或撤退成功,速度为先,推演为魂。
(4)决策、调兵、兵动的速度,是保证战争胜利的根本。
如,在1939年1月,由他指挥的新四军奇袭官陡门之战,仅8分钟便结束了战斗。
击毙日伪军200多名,活捉57名,缴获长短枪80余支,
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属罕见。
又如,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7月中旬,盘踞在南通的国民党第一绥区司令汤恩伯(后为李默庵),指挥五个整编师、十五个旅共12万人,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犯。
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率部在苏中地区进行自卫反击。
从7月13日至8月27日,连续七仗,仗仗胜利,歼敌五万三千余人,是谓苏中战役。
当时人民解放军延安总部发言人称这一战役为“七战七捷”。
战役的主要经过:
第一战,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宣家堡泰兴战斗,我军先机制敌,歼敌三千余人。
第二战,七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如(皋)南战斗,我军远道奔袭,全歼敌一个师部,一个旅及另一旅的大部,共一万余人。
第三战,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三日海安战斗,我军在运动防御中,毙伤敌三千余人。
第四战,八月十日至十一日李堡战斗,全歼守敌和援敌一个半旅,共九千余人。
第五战,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丁堰、林梓战斗,我军插入敌后,全歼丁堰守敌交警总队五个大队和林梓守敌一个营,共三千余人。
第六战,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邵伯战斗,我军以连续出击和白刃格斗,血战四昼夜,歼敌二千余人。
第七战,八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如(皋)黄(桥)路战斗,我军采取攻黄救邵战法,在运动战中歼敌两个半旅,共一万七千余人。
我军参加此次战役的部队为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六师、第七纵队、第十纵队及华中军区第五旅、特务团、炮兵团共三万余人。
苏中地方武装、民兵、人民群众参战和支前者有数十万人。我军伤亡一万余人。
第一战的核心,只说了4个字“先机制敌”。
其实,李默庵也是十分厉害的战略家,只是他运气差,遇上神仙级粟裕战神。
他有12万,且装备精良,粟裕才3万。
他摆“一”字全线打,总能找到突破口,正欲全线出击。
但蒋介石接到马歇尔不让打的要求,否则,断供军援。
李默庵叹息暂时没动。
但粟裕知悉后,抓住机会,集中2股吃敌1股,火速攻击,大胜。
第二仗的核心,也只说了4个字,“远道奔袭”。
其实,李默庵对战争战场局势反应的速度也是惊人的。
他知道粟裕已经出动了所有的精锐攻击他的小股精锐,打了第一仗。
他算计共军的根据地已经很空虚,没等第一仗打完,他便调兵攻击远方的根据地。
但粟裕更神,命令所有的余下部队与地方民兵武装快速长途奔跑,赶到伏击地点。
同时,从主战场抽出2/3的兵力,远道回奔,快速赶到有利地点歼敌。
粟裕后来回忆说,“他把第一仗作为诱引,为的是打第二仗,歼敌更多。”
即把第一仗挂着“影子”,用第二仗作为长途穿插运动仗来围歼敌人有生力量。
他说,“他知道李默庵属文武双全的黄埔将才,机动能力也是很强的。他脑子机动,而他的机械化部队在湖区无法机动起来,我们依凭地理位置特熟,才能打过他。”
后面,我真不敢再分析讲解了,越讲越怕。
因为,粟裕出马,战法滚滚,无坚不摧。
罢了,下面回归正题。
三、粟裕厉害背后的靠山更厉害。
1、来自毛主席。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时,粟裕任红军第64师师长。
1930年12月30日上午,浓雾渐渐散去,随着毛泽东一声令下,埋伏在龙冈四周的红军如从天而降,敌人猝然遭到打击,顿时慌了手脚,如潮水般溃逃,我军趁机发起猛攻,战斗持续到黄昏,全歼逃敌,活捉了敌师长张辉瓒。
接着,在毛泽东指挥下,粟裕率部攻打谭道源部,担任正面进攻。
战斗异常激烈,敌人依仗优势装备,向粟裕部发起反击。
前面的部队被敌人撕开了缺口,一直冲到师部指挥阵地,情况万分危急。
这时师部只有一个警卫排,粟裕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奋力拼杀,不让敌人前进一步。
幸好军部就在第64师指挥阵地后面山头上,相距只有二三百米,发现这里情况紧急,立即派一个连增援,从翼侧迂回到敌后,实施两面夹击,消灭了这股敌人,敌第一次“围剿”被彻底粉碎。
这一时期,粟裕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学习了诱敌深入、运动战及歼灭战等战略战术。
他深有体会地说:“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去寻找。”
2、来自刘伯承元帅。
(1)刘伯承从苏联回国,接替何长工任瑞金红军学校校长,将(适合城市战争的)苏联军事教材改编成了适合中国农村与城市相结合的游击战与运动战系列教材。
这本教材不仅培育了许多早期优秀红军干部,而且是与毛泽东战争思想体系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这种灵活的能以少胜多的战略战术,已经过井冈山斗争实践的检验,即朱德、周恩来、陈毅、彭德怀、林彪等上层与中层领导是认可的。
下层干部却是通过这本教材认知了毛泽东战争主张的价值。
面对共产国际当年许多领导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战争决策,整个红军从上至下的干部思想达到了完全的统一,都持反对意见。
刘伯承这套教材间接支持并巩固了毛泽东在红军中领导地位的唤醒力。
在失败或绝境时,大家都会想到:请毛泽东主席出来掌舵。
(2)端金红校培养了一批最优秀的指挥员,尤其培养了粟裕这种盖世级的高级将领,为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设想种下了早期优良种籽。
(3)刘伯承主持编写了真正符合中国实际的红军全方位系统教材。
这套教材的实际水平与指导价值超过了当年黄埔与各类讲武堂的教材水平。
从而让红军干部水平超过了国民党与军阀部队干部的整体水平与指挥能力。
粟裕进入瑞金红校学习时,是营长,快速绘地图便是在这里跟刘校长学成,最后成了军中地图谋局推演能力最强的将军。
他的参谋长罗忠毅也是在瑞金红校毕业的。
粟裕与罗忠毅应该都算刘伯承元帅的学生。
因此,刘伯承元帅也以他们为骄傲,关系也很好。
3、来自寻淮洲将军。
“我们四百兆的同胞,一起都报定一个忠字去忠国,那残暴的帝国主义和他当走狗的军阀,自然容易去打倒他。”
寻淮洲将军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胸怀大志。
这位将军,在中国乃至世界军史上是一位更加传奇的将军。
他打了无数次恶仗、险仗、奇谋仗,还经常以少胜多。
18岁便当上红军的师长,而同时期的粟裕便是他的参谋长,萧劲光是政委。
寻淮洲将军22岁牺牲,实在可惜。
粟裕在这个小老大这里,又吸取了多少营养与智慧呵!
4、来自陈毅元帅。
陈毅元帅不用我说,亲们知道的不比我少。
这个老上级豁达的胸怀会给粟裕无量智慧与战略眼光。
但我只补充一点,陈毅元帅身上最易被忽视而恰是最厉害的一点,便是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执行最坚定的领导。
记得解放上海的士兵全睡大街,感动了无数上海人。
粟裕将军跟着陈毅老总学到了依靠群众百姓打胜仗的根本真理。
5、来自谭震林将军。
谭震林将军的资历很老,是毛主席最放心的老革命之一。主席爱称他“谭老板”。
谭老板,不仅会打仗,而且也爱打智取仗,一生革命经验丰富,尤其是搞后勤与社会运动,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粟裕有这么一个政委搭档,省无量的事!
6、来自罗忠毅将军。
罗忠毅与粟裕都是当年瑞金红校毕业的优秀年轻军官。
他虽然是粟裕将军的参谋长,但智慧也是厉害得出奇。
他也是一位奇谋叠加,以少胜多的常胜将军,只是格局与眼光略差于粟裕将军。
粟裕到苏中前,罗忠毅已经带领部队三战三捷,为新四军二次雄起打下了基础。
可惜,也是英年早逝。
想想,粟裕将军的6大靠山,再加上自己天才的军事智慧,对手是完全扛不住的!
要多厉害就有多厉害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