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时候,我们是爱童话的。它奇妙、有趣,整个世界都是有生命、有思想、会说话会痛会爱的事物,有魔法,有精灵,有各种我们希望拥有的神奇力量。
长到后,我们突然变了,开始控诉指责童话,我们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俗话有说“三岁看到老”,心理学上说人在三岁到六岁这段时间,是最初形成我们人生价值观、情感、社交能力等等影响一生性格的重要时段。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童话和幼儿园老师都很伟大!都是帮助我们安身立命的第一步,我们最初的价值观,对世界的意识形成都在这个时候。这些东西,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对于我们后面的人设形成,整个人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所以童话和幼儿园老师,都是很伟大很重要的东西。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长大后在谈到“最感谢的老师”时,有的人会提到大学某老师,有的人会说高中某老师、或者小学某老师,但是几乎没有听谁说过,“啊,我很感谢我幼儿园里的那个老师”。
但是我们都记得幼时听过看过的童话,即便没人要求我们要“背诵全文”,但是我们都还隐约记得,而且不止一个。
那么我们为什么突然不相信童话了?
因为真相。生活的真相。
1
当我们逐渐长大,面对不够友善的生活,无处不在的“恶意”,我们忽然发现,原来童话中的城堡是画在一块三合板上,漫天的星辰是舞台上面用线悬吊着的造型而已,那个曾经让我们紧张的雷声只是敲打晃动的铁片,说来就来的旋风只是来回拉扯的旧布造成的,奇妙的漫天飞雪,不过是些没人要的碎纸屑。
原来水冰月是一个具体的人画出来的,而他并没有“代表月亮消灭你”的能力;蓝精灵的村子并不存在,木头娃娃不会像匹诺曹一样活过来,下水道里没有忍者神龟,大卡车就是大卡车,无论你怎么撩它,它都不能变形成擎天柱;动物园猴山里的猴子,跟齐天大圣没有亲戚关系,而且没有一个见过金箍棒。
你还会发现你不会去亲吻一只青蛙,等他变成王子,也没有什么魔龙,妖怪,所谓的魔咒其实是作者胡写的,舞台上的皇冠只是纸圈和廉价玻璃石头做的,魔杖就是跟普通的木棍,什么也变不出来。只有灰姑娘,即便不信童话,至今还有人心存幻想。
退去舞台的表演,没有电,没有好听的音乐做掩护,王子可能跟公主甚至不熟,还会在微博上撕逼,可刚才他们还抱在一起亲吻呢。前一秒凶残的大灰狼,也许正和小红帽抱在一起谈理想。
最让我们伤心和生童话气的,就是“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这些的确是我们看到的真相!
在我们知道真相后,我们没有恼羞成怒地去砸掉电视,撕毁儿童剧的票根,烧掉书柜里的童话故事,只是我们开始变得不再相信童话,甚至不再去了解它,以一敌百的误会株连了好多好多真正的童话。
2
我们对童话的简单印象,一般都是颂扬真善美,惩罚假恶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我们为什么认为童话里都是骗人的,通常是因为童话常会配一个充满希望的快乐结局,而生活并不都是如此。但是童话真的是这样的吗?是不是我们误会了?
到底什么是童话?
一个非生活本身形式的世界。童话是我们所有拒绝长大的人,幻想的精神乐园。千里靴、聚宝盆、智慧花、飞行毯、风火轮、顺风耳……精灵、妖精、魔法。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突破人类自身的局限,一切都充满了不可能,和超级强大的幻想力。可是越长大,这个能力也丧失的越多。
我觉得童话,其实就是被包装的现实。它用一种被童趣包装过的,委婉而又奇幻的方式,讲述我们经历过或者还没有经历过的,我们已经想到或者根本没有想到的情感。经历过和已经想到的,童话用更有想象力的方式陪我们重温;没有想到和没有经历过的,童话通过幽默给我们启发。
童话的英语fantasy tale,是「幻想故事」的意思。为了要照顾孩子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这里所有的事物都被赋予了生命,万物都有灵,都像自己一样,有了人的思想和情感。在真正的童话里面,不仅充满了社会伦理、价值观、世态炎凉的讽刺,里面的动物、小精灵都是在像我们人类一样的社会秩序里生活。
童话里特殊的无障碍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拥有一个特别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说的是任何人,也可能谁也不是,就像一个时空虫洞,我们在现实与梦幻中穿行,而且不只是儿童的乐园,是所有人的乐园。
3
童话里最出名的就是希腊的《伊索寓言》,丹麦的《安徒生童话》,英国的《王尔德童话》,以及德国的《格林童话》,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中国也有许多名副其实的童话,比如梅子涵、张天翼、郑渊洁等人的童话。你注意我说的是童话,不是动画片,所以喜羊羊灰太狼、大头爸爸小头儿子,蜡笔小新的事情咱们这里先不掰扯。
《伊索寓言》里面讲的是什么?乍一看全是动物的故事,狮子老虎狼,兔子公鸡还有驴,偶尔也会冒出来超现实的月亮姐姐、太阳公公。可是你知道么,这本童话,它被禁过。
最早它来到中国是在明朝的时候,由一位天主教父第一次翻译了这本书,后来再到1837年在广州,由一批传教士重新翻译,书名叫《意拾蒙引》。「意拾」其实是对伊索当时的音译,「蒙引」是因为古时给孩子看的书称为「蒙书」,意思就是对启蒙期孩子的引导。虽然这时候开始《伊索寓言》已经开始出版了,但是没多久就被禁了。
因为当时广州清朝政府的某一个官员,拿到这本书以后,他越看越生气,因为他觉得这帮外国人带来的书里,那些饿狼的故事、狡猾狐狸的故事,他怎么看怎么觉得是在说自己,在讽刺和咒骂他。他一生气,就把书给禁了。后来直到二十世纪初,这本书被再版更名为《伊索寓言》,才开始被大量流通,中国的孩子们也就开始一代一代看着这里头的故事长大。
一个童话寓言故事,它怎么会让一个官员觉得是在讽刺自己,我们有没有思考,恐怕这本书里绝不止是哄小孩开心的故事那么简单。它是有现实,有真话,而且有杀伤力的。
4
被称为“童话法规制定者”德诺瓦利斯就认为,历史的原初状态就是童话的状态,同时童话又是未来的构想,童话就是诗化的现实。区别于个别“幼稚”无营养童话,在更高级的童话里,都隐藏着这个世界的映射。只有我们认识到童话里“奇妙的真实”,才能从根本上接触到真正的真实。
《一千零一夜》中也有不少故事揭露了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黑暗与不幸,描写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与不满,用奇幻的方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就是童话的真相。《渔翁的故事》小渔翁泡尝辛苦却落得两手空空,于是他满腔义愤,怒斥了人间的不平:
“我出来奔走营生,却发现农食的来源都己断绝。许多粗鲁愚昧之徒却飞黄腾达,直上云霄。
《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国王杀死了与人私通的王后以后,竟然荒唐到每夜让宰相捉一个少女为他寻欢作乐,天一亮便把她们处死。充分暴露了国王凶狠残暴的本性,以及爱恨之间的交替。
中国的童话作家张天翼,是非常喜欢在童话中阐述享乐纵欲主义对人性的扭曲,而且非常擅长描写人类欲望。他的童话《大林和小林》写一个出身贫苦又梦想过富生活的穷小子大林,果真遇到富人成了富人家的阔少爷,当梦想成真,欲望变成现实。可最后他变成一个吃饭都需要别人用棍子往下捅,跑步连乌龟、蜗牛都比不过的废物,漠不关心自己穷苦的弟弟小林,他薄情寡义,冷酷剥削压迫工人,面对工人的死去成了不为所动的冷血动物。最后被贪念吞噬,被欲望化身的魔鬼推到大海里,漂到全是金元宝的富翁岛,再不能回来。
他的另一部童话《秃秃大王》可以看作是《大林小林》的延伸,秃秃大王是政治化了的大林,不仅拥有天下财富,还掌控了国家政权,敲剥天下,荼毒生灵只为了自己的淫乐。对于任何要反抗他的人,都会毫不犹豫镇压。这样的童话可有一点点不真实?
还有一部《宝葫芦的秘密》写在解放后,完全就是《大林小林》的姐妹篇,一个叫王葆的新中国小学生的一个白日梦:他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宝葫芦一开始也曾带给他快乐,没多久就开始是无穷无尽的烦恼。这个宝葫芦满足他的所有愿望,其实都是偷别人的。这个宝葫芦,不就是我们内心欲望的具象嘛。
真正的童话,不过是以幻想开头,用趣味包装的解放教育的文学。一切被大人回避的问题,在这里用魔法包装,奇幻的表达了出来,死亡、爱的痛苦、卑劣的人性……都一字不落。有时会有一个和解的结局,大多数时候是一个上升的悲剧。
5
想当年有道学家抨击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少儿不宜”时, 歌德在 1830 年 3 月 17 日说:
“生活本身每天出现的极丑恶的场面太多了,要是看不见,也可以听见,就连对儿童,人们也无须过分担心一部书或剧本对儿童的影响。 日常生活比一部最有影响的书所起的作用更大。儿童的嗅觉和狗一样灵敏,什么东西都闻得出来,特别是坏东西。书本的影响不可能比实际生活的影响更坏。
儿童身上的反儿童化特性,就促使他们对成人世界倍加关注,希望借童话的世界窥探到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充满诗情画意,天真纯美的童话已经无法满足多元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他们需要适应他们成长的、有思想深度有现实指向的童话。
所以真相是,这些著名的童话作者,从来都没有回避过大人世界的真相,只是把它包装成“诗化的真相”,在不受限制的世界里不受限制的表达。
在第一版格林童话中,长发姑娘在几次王子的深夜造访后,开始问巫婆为何衣服越来越紧因此巫婆知道长发姑娘已经怀孕,但在接下来的版本中修订了这个有关性的描述,然而后续的版本在暴力方面(像是对坏人的惩罚)反而是增加了。在表面热热闹闹的童趣中,实则隐涵着非常深厚、丰富的现实寓意。
《安徒生童话》的方式不太同,里面也有悲剧与现实,但是他总是会给人们一个改进的希望,并不剖析黑暗,只是把它摆在那里,更愿意去看美好的东西。比如故事「丑小鸭」,如果她忍受忍受一直忍受,最后就是丑老鸭。忍受不了,翻墙而去,一路颠簸,来到湖上,才能成为和意识到自己不同的美,其实是更高贵的天鹅。就算你是天鹅蛋,也要越过栅栏离开鸭子群,才能找到真正欣赏你的地方,但是曾经的羞辱与困苦是真实的。
故事「美人鱼」,小人鱼为爱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王子却混然不觉。最后在为爱而作出的生死抉择中,小人鱼又为了成全他人的幸福甘愿使自己化为泡沫。这里“小人鱼”的悲剧命运被尽量弱化了,突出的是她对爱的执着追求,以及为爱而献身的纯洁、高尚的精神品德,只要王子对她微笑,她就忘记了脚上的疼痛,眼看着王子和别人结婚,她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王子祝福。我们可以看到爱的牺牲,但也能看到爱的不公平。
6
最后一个,是我最想说的《王尔德童话》。就是那个说出“这个世界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的人。他一生的事迹真实超级精彩,一个天才的故事,我想放在下一期细说。他的童话常与死亡挂钩,里面的主人公无一不经受肉体的残酷磨难,也都在最终用死亡完成了灵魂上的完美。
如果说安徒生把童话的场景,都设定在鲜花灿烂的原野,王尔德则把场景全都设在寒风凛冽的荒野上。王尔德喜欢站在美好和邪恶的背后,从破灭中去寻找美,从美好中又去曝光邪恶。当真理的声音划破虚伪的天空时,安徒生教我们面对邪恶,应该好好的去保持自己真善美的心,王尔德则是教我们要懂得鉴别真实的美与丑,善与恶,撕破丑恶与世俗,他把很多在世人眼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王尔德不再重复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一百年的陈词滥调,也不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美好愿望,只用一种淡然超脱的口吻来讲述悲剧,借助人物交错的视角与眼光让读者听见打鱼人长长的叹息,夜莺最后命若游丝的歌声,小矮人哀哀的哭泣和他的心破裂的声音。 我就问你,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快乐王子》里,藏有同性恋爱的描述,你们谁发现了?挖个坑,下回讲。
正如王尔德所说的“艺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复杂的美。”所以,当我们进入了那个狐狸都会说话的世界,一切就都开始充满可能,有超现实的魔法,就有现实社会的各种真实影射。
因为它充满了各种可能,在这个世界里,也才最接近事实真相。童话本来就具有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功能,因为当你成人之后再去细读,会发现如此可怕地直接接近现实。
童话是真实的,要相信童话。没有童话的人是没什么美感和腔调的。「小王子」说水对人的心灵是有好处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股泉水,但这泉水却往往在日常的繁忙中消失了。”
请再回到童话的王国,去找到我们消失的泉水,也让我们认识到“另外一种浪漫的真实”。
「焦尾好书推荐」
了解真正的童话,也许我们该好好重新看一下这些童话了。
「焦尾下一期预告」
天才王尔德的拉风人生,还有他挑战人性的童话故事。电影《道林·格雷》的原著作者,也是故事里的原型。他妖艳情挑、孤傲又特立独行,说出了——“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简书作者:良木火烈的焦尾
微博@良木火烈的焦尾,分享我的生活
微信公众号:jiaowei108 更多文章,秘密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