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网上看到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老师,有一天,他在一个小吃店吃饭,走近了一个中年人,提着一个小提琴,旁边跟着一个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刚参加过一个小演出,但这个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
原来这个小姑娘刚刚参加过小提琴的三级考试,没考过。
她父亲就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
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帮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
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
主人公听到这忍不住哭了。我看到这,内心一暖,眼圈也热热的,有一股动容到眼睛发酸的感觉。
报班学画画,一开始是兴趣使然,学着学着别人都考级那咋们也要考,前几级轻松就过了,想着也学了挺久,就咬咬牙坚持下来,反倒最后成了压力,把画画当作比较的工具。勿忘初心真的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
不是说不要考级,而是不要把考级当做最终目的,目标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用什么样的态度经历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最终会影响到最后的学习结果。
巴菲特作为最出名的股票投资者,最经常与钱打交道,他显然是对钱有着极大的野心和欲望。可他在成名之前,经常根据自己的逻辑得到到大大小小的判断,对于股市的相关判断,然后立马行动去做调查根据数据得到相应结论。如果结论不正确,那就吸取经验;如果结论正确,那么自己的判断就没有问题。长此以往,他把自己的目标放在了自我成长之上,最终如果他成长了,钱会作为附属品来到他身边。反观另外一大类人,他们把赚钱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然后在股市里情绪大起大落,金钱也是起起伏伏,所有的注意力都被跌宕的风险所吸收,最终这群人基本都赚不到什么钱。
前者采用的是目标导向型思维,后者则是典型的结果导向型。这个例子想说明的就是,结果很重要,因为这个残酷的社会只看结果,你想要生存就要遵循社会的生存法则;但过程往往比你以为的要重要的多。因为怎么做,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做,会影响到你的效率、质量,最终作用到结果上。重视过程,是对自己负责。
害怕目标太大,或者竞争太激烈,而安慰自己结果不重要过程更重要,这样做其实带着些逃避味道。成功从小县城看上北大的刘媛媛会在励志演讲中告诉你结果很重要暗示观众自己如何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一路坚持下来的,但转身来到知识成长课堂,她跟你强调有了正确的过程,考北大的过程自己其实相当放松,也能拥有优异的结果。
作为父母长辈希冀的一代90后,我们大多在精神上承载太多希望。我们被告诉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人是什么样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清楚,但基本就是别人家孩子那个优秀的样子。看很多中学时代就是学霸(阿何、刘媛媛、王语华、霞姐)的人,他们在高考多年以后继续学习研究学习方法论的时候,无一例外都发现自己中学时应对高考所用的方法论,恰好是符合认知原理的,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误打误撞用对了方法,带着正确的思维经历了中学学习过程,最终或早或晚他们得到了不错的成绩(刘媛媛高考失利,四年后考研才上了心中的北大;阿何清华毕业;语姐上海名校毕业;霞姐北大毕业)。
文章开头的故事,为我们发展一项爱好,或为我们的孩子发展一项爱好提供了重要思路——成功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功。在这个未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时代,学会如何幸福是一项相当重要的能力。我的重点是:以提高幸福能力为导向的兴趣学习,何尝不比以考级、有个拿得出手的技能为导向的目标学习来得更轻快也更有意义,最终也会让你走的更远。就像桥水联合基金会的创始人 雷·达里奥,他投身股市,他思考怎么赚钱,但重点放在打磨自己的处事原则,依靠着这一套原则管理自己,进而管理公司,桥水联合基金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管理的基金约1000亿美元。
还是那句话,成功的人数有限。在这个未来不可能人人成功的时代,你选择用怎样的姿态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