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3年,美国出版了一系列丛书——《心灵鸡汤》,这本书的内容是各种励志散文和大量带有启发性质的短篇故事,在当年大受欢迎,这套丛书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在全球销量超过一亿册,活生生把“鸡汤”这个词从一种食物升级成一种文化。
可谁能想象,20多年后,这一股正能量的鸡汤文却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在今天人们普遍认为鸡汤有毒,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鸡汤憎恨者”。
鸡汤真的如此不堪吗?
在李笑来老师的文章中看到一个观点——所谓的鸡汤其实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进步方法论”。“鸡汤”本质上只不过是心理学研究成果的通俗版。
我觉得这个观点可以为“鸡汤”洗白发挥一些作用,遂想到几个论据。
2.
鸡汤给你讲某些夫妻如何通过持续学习和共同进步,获得了长久而和睦的亲密关系。
然后鸡汤告诉你,人很容易审美疲劳,为了保持异性吸引力,要持续提升自己,让自己保持新鲜感。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多巴胺会促使人们对快乐产生期待,并积极行动起来争取快乐。就浪漫的爱情而言,当恋人变得熟悉时,大脑可能根本无法产生足够多的多巴胺,所以即使你的恋人能一如既往的完美,你也不能同样地充满激情。
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中有一个“自我延伸模型”,它的核心思想是能扩展我们的兴趣、技能、经验的伴侣关系就能吸引我们。新奇的活动、新才能的发展和新的思想观点的获得都具有内在的满足性,这就是为什么刚刚恋爱的人常常会快乐无比的原因所在:新建立的亲密通常包含有知识的增加和能促进自我概念发展的相互关系。但一旦新的伴侣逐渐变得熟悉起来,自我延伸往往会变慢,这时许多人会开始觉得伴侣关系比起当初刚建立时显得更为枯燥和平庸。单调和平庸会让任何亲密关系变得了无生气,而不断革新和呈现新奇就能把无聊乏味拒之于千里之外。
根据自我延伸模型,保持快乐的关键是创造性地发现持续你个人成长的方法。相对应的爱情策略就是:持续提升,不断进步,努力保持新鲜感,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创造更多的新奇,让自己具备“常读常新”的价值。
3.
鸡汤给你讲进入60岁的老奶奶开始学习认字,写作出书的故事,给你讲70岁的老年跑者获得马拉松冠军的故事。
然后鸡汤告诉你,坚持学习和思考,锻炼身体,对世界保持热情,积极探索,不断前进,你将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鼓励你在任何年龄任何环境下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努力把它变成现实。
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智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智力,一般在20岁后达到顶峰,30岁后降低。这是不可逆的。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已经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它是后天习得的,主要由后天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并不因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只是到了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而发展心理学也有提高,人在步入老年以后,许多生理变化并不是因为老化,而是因为不使用。许多研究结果支持一个普遍的信条,“用进废退”。保持或重新开始锻炼身体的老年人,很少会体验到那些通常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困难。
所以你看,真正阻碍你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你的内心的意愿和勇气。
4.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所有的结论都是通过科学实验或者大样本统计数据而得出的,并且可重复可证伪。很多心灵鸡汤所讲的道理都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对应的知识,而心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所以读一读鸡汤真的没有什么不好。尤其是在你的心灵需要补一补的时候,精神力量是很重要的。
通过我的观察和不负责任的臆断,处于某种同样的困境中,容易从心灵鸡汤获得平静和力量的人,通常都能过的很快乐、很洒脱,而那些始终无法摆脱思维局限性的唯物主义者,则无一例例外充满了焦虑和忧愁,他们总是满腹牢骚和委屈,很难体会到精神力量的价值,这正是“鸡汤憎恨者”的悲哀之处。
不得不说的是,有些鸡汤确实有问题。李笑来老师在新书《财富自由之路》中写到:虽然心灵鸡汤是心理学研究成果的通俗版,但常常是“通俗演绎版”,在被过度演绎之后产生了一些谬误及原本没有的扭曲;即便是正确传递的“通俗版”,受众在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不恰当和不彻底的情况。若因为一些“过度演绎版”的谬误而彻底否定心理学研究成果,可就大错特错了,就好比想那个类比所说的一样——“泼脏水把孩子也泼出去了。”
另外,有时候我们读了很多鸡汤,获得了心灵的宁静,生活却没有发生预期的改变,这就是很多人所说的——“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问题出在哪里呢?很大部分的原因是没有去运用那些道理,没有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践行。所以这不是鸡汤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因为不喜欢鸡汤,而大面积地黑所有的鸡汤,这是没有经过缜密思考的乌合之众的标签化运动。反正我不会参加这种运动,我从心灵鸡汤获得了精神力量,并立志做一个极致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