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到了幼儿园入园的时候了,每年这个时候,身为教师的我都能看到堪比生死离别的送孩子上学场面,也见证了家长们无厘头的痛彻心扉,好像他们的孩子在经历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而他做好了时刻去营救的准备。
这就是我们的家长,也许你会说,家长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太爱孩子了,生怕孩子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哭闹着不肯上学的是孩子,心痛的是这些父母啊。
这种观点我无法苟同,真的是爱孩子吗?《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睡说赵太后》中记载,赵国被秦国攻打,形势万分危急下求助齐国,但齐国要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出兵相助,触龙提出“爱子则为之计长远”,长安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挟重器多也,如今给他封号,给他城邑土地,不如让他对国家有功,将来他才能承担起赵国国君的重任。
赵太后权衡利弊,从长安君的利益出发送他到齐国为人质。
只看眼前,奋力庇佑,反而会害了孩子。为了长远做打算,让他即使没有你陪伴,也能处理好一切,才是正确的爱子之道。所以,现在就要放手让他接受历练与考验,为了明天打下基础。
甚至有些家长,孩子都十来岁了,还在孩子身边鞍前马后的充当贴身管家。我的一个朋友,除了上班以外的时间全部用在孩子的身上。下班就去接孩子放学,到家以后就是陪写作业,作业完了还要陪着练习书法、预习功课。让人有一种是她而不是孩子在上学的错觉。
看到她累得人仰马翻,不免心疼,于是帮她想各种招让她从儿子的“绑架”中解脱出来。可是每次提出一种措施,还没有用到她儿子的身上,就被她给挡回来了,她的理由是孩子太小,没有自制力。
他的孩子是没有自制力,她不陪着孩子就不写作业,她不写书法孩子也不写,她不盯紧,孩子就不预习。归根结底,这些毛病还不都是做妈妈的惯出来的。老是以孩子小为借口,将孩子的一切行为尽收眼底,孩子做什么都要指手画脚,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依赖家长,遇到作业、练字、预习这样需要一定意志力才能完成的任务,他干脆懒得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等着管家婆妈妈来“推”他。所谓的没有自制力,实际上都是妈妈自己酿成的苦果。
别再说孩子小了,如果十岁还小的话,那多大才算是大呢?多大才能自立自强呢?康熙八岁登基,担起了一国之君的重担;黄香九岁就能给父亲暖热冰冷的被窝;霍去病十几岁就从军,建立赫赫军功……不要再以孩子小来越俎代庖,温室里的花草难成大器,过多的干预其实是一种伤害。
还有一种“完美主义”父母,总是说孩子这做的不够好,孩子那也不是尽善尽美,所以他们要不失时机的帮助一下,以至于孩子遇到一件事情以后,不是先尝试去做而是先否定自己“我做不到”“我做不好”!从长远来看,该行为是对孩子勇于探索的一种阉割,这样的爱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在教育学上有个经典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当你对孩子的期待都是消极的,对他的印象永远是“不够好”,孩子就会向你期望的方向发展——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善于利用期望效应,对孩子有正面、合理的期待,给孩子一些空间,就算不完美也要让孩子独立成长。这样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说了这么多,这里面是否有你自己的影子——你爱孩子,但是孩子却没有在你关爱中受益。我们要改变爱孩子的方式,正确的爱方能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起到助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