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迷惘与烦躁的时候!
心中苦闷无人诉说,事事违背心愿,上帝怎么没有保佑我,别人为什么那么好!然后呢,不是自己被气到内伤,要不就是周边的人成为你的受气包!
也许有时候,你自己也不想这样,可是就是一件件的小事,逐渐让你变得失控!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大多都追求效率,出名要趁早,现在买一个东西,都需要去抢......你比别人慢,自然不如别人。这是大家一直接受的的观念,大多数人也接受这样的价值观。
我是一个理科生,中学时代就学习过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十分接受这个观点。可是,现在的我越来月发现,在追求资源的路上,我们越多越多的人,却会很少静下心来去看自己积累的资源,去消化。每当需要时,就去互联网上找一大堆资料,可是大部分都不会去看,一直积累。在我看来,这样做的就如同狗熊掰棒子一般。最后,到手的确实寥寥。
量变到质变是需要一个过程,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离我们的想要的结果越来越远。
记得蔡康永说过这么一句话: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我可以类比一下,15岁想学英语以后出国,找了一大堆资料,看了两天,感觉自己这么学一定能达成自己的理想,于是想放一放,资料就在那里,肯定能学会,到了同龄人出国了,看着自己破烂不堪的英语自我埋怨,然后又去掰别的棒子去了。
这里可以说是不专注,不认真。其实,是我们不知道自己大家到底想要什么?心里没有目标,没有准绳,没有标准,那剩下的只有迷惘与烦躁了。
有些人会把这些归于命运,我也有一段时间研究过命运一说,并且得过且过,并且安慰自己平凡可贵,不慕荣利,闲云野鹤的生活最适合自己。那是以为自己仿佛能和庄子神交。
就在昨天,我又不知道第多少次去爬了栖霞山。看到了凡问道的标志牌,回想当年,不胜唏嘘!
袁了凡先生生于1535年,卒于1608年,江苏吴江人,本名袁黄,字坤仪,号学海,早年被云南孔先生一生命运算定,人生如幼时算定分毫不差,深信荣辱生死,皆有定数而湛然无求,一生已被命运所拘,强求不得,故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做到与人无争于世无求。35岁时到栖霞山参访云谷禅师(明朝一代 高僧大德,为避世俗隐遁栖霞山苦修,禅师平日接待众生。绝不言语,只投一蒲团叫其反观‘自己本来面目’),两人默默无言相对静坐三天三夜,云谷禅师感叹于了凡先生有着时节因缘的特殊缘分,遂师之“命自我立”之学,开示其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积功累德,通过自己的努力,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凡先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尽其一生实践改过积善之法。命里无功名,他得功名,命里无子女,他得儿子,命中只能活53岁,他活到74岁。
想起佛家那句偈语:“凡夫畏果 菩萨畏因”。
我们只关注结果 ,却忽略过程。因果的事,我也不懂,心中尚且还有很多的疑惑。记得少时读《岳阳楼记》时,有一句话当时感觉十分喜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患得患失,心中举棋不定,结果只会虚度光影。现在越来越发现,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人,才是 一个能够静心的人,记得孔子晚年时写颜回时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是我读这句话时,只觉得颜回淡泊名利,现在发现其实颜回只是喜欢读书,而不是为了博名利才读书的。慢慢的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变的心里平静多了,只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真是心志不够坚定!
每天修行中!进步一点,加踏实地一点!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