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看起来还是相当震撼的,从海陆空三个角度共同构筑还原了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是以战争为题材,但并没有过多的凸显战争类题材容易出现的英雄主义,而是极为真实的从军官、士兵、普通人民的不同视角,不褒不贬,在克制冷静的叙述中,展现了对生命的渴望与敬畏。
(这段写的。。。有些做作了。。。)
在看《敦刻尔克》的过程中,每逢一艘船被击沉,每逢海中遇险,真的都会一次又一次想起藉里柯画的《梅杜萨之筏》
这幅作品创作于1818-1819年间,是藉里柯26岁时完成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816年法国的梅杜萨号战舰由于船长疏忽职守而触礁,船上的官员登上船上唯一的救生艇逃走了,而船上剩下的150名乘客在海上整整漂流了12天,只剩下15为幸存者,而这15人中最后只有10人活了下来。
这12天中所发生的故事极其残忍,自杀、他杀、互相残杀、有的人被扔下船、有的人被吃掉。其实这和《敦刻尔克》电影中的许多情节都是极其类似的,法国士兵扒掉死人的衣服给自己换上装成是英国人、以抬伤员为借口隐隐亢奋的想跑上撤离的船、看着被击沉的船带着伤员沉入海底、海上被救起的士兵死也不愿意回到敦刻尔克,在争执间使无辜的男孩意外身亡……,每个人物都是灰色的,没有明确的黑白之分,为了能活着回家去,什么事情都愿意尝试。
人性永远都是真切而又共通的。
《梅杜萨之筏》比《敦刻尔克》里面的冲突要更具有凝聚性,画面里的所有人没有一个是无辜的,都是在杀戮和食人的条件下生存下来的,他们应该也知道,这辈子再也不能堂堂正正像个人似的活下去,但是尽管如此,仍然阻止不住对生的强烈渴望,仍然站在筏子的最前沿高呼呐喊。这种大悲与大喜的冲突,绝望与希望的混合,生死与爱与恨的强烈碰撞,不得不说这种才是真正的浪漫!!!
谈完故事背景,具体到画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幅画采取了非常鲜明的对角线构图的形式。
(画的太丑了。。。凑合看吧。。。。)
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这一条,是鼓起的象征着希望和前进的风帆,一直到已经僵直的挂在筏子上的尸体;而从左下角到右上角这一条则是冲突最为激烈,最为精彩的一条,左下方的老人抱着已经变成青色的儿子的尸体,空洞茫然,似乎人虽然还活着,但早已变成了一具空壳;与之相对比呼应的右上角是一位极其健壮的黑人,他在人们的簇拥之下,高高的举起一面红色布料,拼命迎风挥舞着。在最远方的海平面上,隐隐的可以看见一艘船的桅杆。
生的希望与渴求在最明亮的顶端高举不灭,而死亡的阴郁也从左下角甚至一路蔓延到画外,这是一幅7米×5米的巨幅油画,所以实际上,当有机会真正站在画前观赏的话,视觉冲击力应该会更强!
而在激动之余!在赞颂生命的同时,我觉得不够,还是不够!虽然导演涵盖海陆空,从各个空间都将我们封锁在了这部电影中,但是,是否可以跳脱出来?那么,就只能转头探索时间。
然后就简直真的是神来之笔了。。。咔嚓一翻书,就看到了透纳的《奴隶船》!神在哪里呢?《奴隶船》是1840年的作品,正好是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一百年!而透纳也正好是个英国人!
那么《奴隶船》讲的是什么事情呢?是英国人,干的最为恶心的,黑奴贸易!
这幅画描述的是1783年的一个真实事件,当贩卖黑奴的船主得知保险公司只为死去的奴隶做赔偿,而不为任何路上费用进行弥补的时候,极为可怕的一幕发生了。船上所有生病或者虚弱的奴隶都被无情的抛到了大海里,甚至连镣铐都没有帮他们解开,就直接扔了进去。在这一片虚虚实实的光景色彩之间,小船轻巧的向着远方行去,而无数黑奴被置身与这片对他们如此陌生而又冰冷的海水中。他们哭喊,伸出胳膊疾呼,但是最终得来的回应却只有成群结队过来捕食的鲨鱼。
同时啊!1840年,我觉得这是所有学过历史的同学都极为敏感的一年,这年也是鸦片战争开始的时候啊!就在这一年,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的一百年,英国也是开着船,在枪炮轰鸣中,撕裂了中国。
这个时候,心情就变得极为复杂。。。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这个男主的父辈、祖父辈是干什么?如果他们家干过走私黑奴的生意?或者他爷爷曾经参加过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的港口。。。那么我们要作何感想?
或者换一个民族,波兰人,在遭到轰炸又遭到背信弃义的波兰人,不知道他们看《敦刻尔克》电影的时候又是什么感觉?感动?冷漠?还是甚至冷漠中带有一丝嘲讽?
我们常常被教育说要长记性,长记性,那么这个记性的度量时长,究竟是多长?到底是要秉持怎样的历史观,才能算是不背叛历史?
刻薄如我,当想到黑奴贸易和鸦片战争两件事情的时候,甚至忍不住想开启嘲讽“哟~当年练出来的船技,现在都用到这了哈!”
但是我又知道刻薄不对,要改。
所以在尝试找理由说服自己的时候,再次惊异的想起,透纳,画这幅《奴隶船》的画家,是英国人,也是英国人。这也是他们自己对于自己历史的反省与鞭笞,如果没有他这种深刻的对自我民族的批判,那么我们也无从有今日的遐思,愤懑乃至最后的感动。
最后的最后,突然想起当年高中的语文课,“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永远都是善与恶交杂在一起,矛盾,但却因此而迷人。
《敦刻尔克》与两条船,一条船是浪漫,另一条船也是浪漫
(哈哈哈,模拟造句。。。但,两幅画确实都是19世纪浪漫主义的不同国家代表作品。。。是知识点!要记!要记。。。)
查资料过程中的一些神奇巧合与八卦:
1)英国的历史啊!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1740年,与荷兰抢夺海上霸权;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侵入中国;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国2040年还会闹什么妖?
2)达利在1937年为了躲避战争跑去了意大利,研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结果迷上了拉斐尔,画风开始趋向古典主义,也由此,被超现实主义开除。。。。
3)1918年,毕加索和马蒂斯联合办展,希特勒失明
4)杜尚娶了马蒂斯的儿媳妇。(这条真是。。。太八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