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要记值得记的
大民
有个老师给我写信,把校长同事学生说得一无是处。感觉他的生活混乱无序,心情糟糕透顶,幸福指数中等偏下。同样的每天24小时,开心是过,不开心也是过,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状态呢?
我想了想,说,你写日记吧,日子会好一些。
他也笑了。他知道我提倡写日记的。说,写啊,我在日记里就把这些看法、想法记录下来。哪个同事愚蠢自负,哪个领导弱智可怜,哪个学生傻瓜笨蛋,我都记录下来。如果哪个坏蛋因为我的反击吃了哑巴亏,我会在日记里乐出声来。
我说这样啊。也太有才了。不过写日记有重要的修炼功能,但是主要是指在日记里进行反思、自律、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记事,也主要是记录别人的恩德,自己的愧疚,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克服小我,得到大我,实现自我超越,创造快乐生活。总之,写日记,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手段,向真向善向美,不断的改良我们的人性。
看看先进人物的日记,比如雷锋,大多数是做了好事,或者得了别人的好处,用感恩的心情记录下来,没有埋怨和仇恨,也没有得了便宜的窃喜。比如梁三喜,他牺牲之后还是留着欠别人饥荒的小本子,他把不亏欠别人放在很高的位置上,时刻揣在怀里,带到了战场上。还有曾国藩、李慈铭、王闿运、鲁迅、周作人、吴宓、郑孝胥、金毓黻、刘师培、郑振铎、钱玄同、周佛海、张元济、宋云彬等。这些知名的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莫不写这样的以自我教育为主的日记。
阎锡山写了一辈子日记,他的体会是:“记事是给自己留下痕迹,记理是给人类作贡献。”他的日记,多半是在戎马倥偬之余,对生活、人事、读书、军事等等方面的感悟。后人读来,的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无数的成功且幸福的人都写日记,但是显然,这些东西都是经过了挑选的。因为日记,这种高度私人化的写作形式,也并非事无巨细照单全收——也不可能这样。生活之流滚滚滔滔,你很难把捉到每一个瞬间,只要写作,就有取舍;只要取舍,就有好恶;只要好恶,就关乎心灵。
这位朋友就听了我的意见,开始挖空心思写“正面一点”的日记。慢慢的,心态就变了。人也开朗了,人缘也好了,学生们在他的周围快乐成长。生活中开始有笑声,有温暖,有感谢。总之,我感觉到他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回味这个故事,发现一个小道理:记录有强化作用。写日记具有修炼身心的作用,但是日记的内容,并非“放任自流”,尽情尽兴,是需要引导的。试想,一天的末端,睡觉之前,你拿出半小时面对自己的日记本,进行梳理、挑选、记录,就把日子“物化”在纸上了,就把无形变成有形了,把瞬间即逝变成永久保留了。将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再一次与这些文字重逢。这些快乐和忧愁,这些幸福和烦恼,这些得意和怅惘,都会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样,从回顾、挑选,到整理、记录,那些电影一样闪光的碎片何止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干扰着我们的生活,修正着我们的轨迹?有些事情,本来是必须马上忘掉的,越快越好,但是因为日记的强化作用,反倒终生难忘了。有些事情,是值得终生记忆刻骨铭心的,但是你忽略了,不久就交给了忘却的救主。
记录阳光,收获晴朗;记录吃亏,收获骂娘;记录感恩,收获敞亮······所以,日记要记值得记录的事情。要记录那些开心的、善意的、提升自己品质、提高自己人生质量的事情和想法。太琐碎、太无聊的事情,尽快忘了比记住好。尤其那些阴暗的、无聊的、没出息的小算计,根本没有资格进入日记本。太多的琐碎、无聊、小算计,会伤害心灵,伤害人生,伤害世界。过多的纠缠于、不能释怀于那些平庸和无聊,我们的生活就有可能真的平庸和无聊起来。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将日记比作“道德长跑”,我想指的就是这种自我修炼——通过日记的强化作用让美好留在心田,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人性趋向美好,肯定不是那种把自己往深渊里带的狭隘、偏执、自私和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