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在学习产品相关的知识,去网上看各种产品相关的公开课,听大牛的干货分享,学习过碎片化的知识,也系统的学习过产品相关的知识,产品直接相关的书籍也看过不少,国内国外的均有,和产品间接相关的书籍之前也看过一些,诸如心理学、社会学、营销学、哲学等,但依然有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后来花了挺长的时间,自己动手思考整理了一个产品从0到1的全部过程之后才豁然开朗,看来真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下面便就产品从0到1全过程的思考分析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算是我未入门的产品生涯中的第三个项目吧,也是最完整的一个。第一个是初学产品时的模仿之作,尝试着将一个idea落地而写的BRD、MRD和PRD文档,第二个则是从前期策划分析开始,到业务流程,产品结构,需求清单以及初步的版本规划并产出了详细的PRD文档。
这一个则是从前期策划分析开始,针对行业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在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之后进行初步的产品定位。经过竞品分析之后进行用户访谈,经过用户访谈后进行精确的产品定位和合理的版本规划,并产出了详细的PRD文档。由于个人能力水平有限,考虑的可能并不全面,望前辈们能够多多指点,有的地方也可能考虑的并不正确,烦请前辈们指出来,不胜感激。
下图为这款产品从0到1全过程中产出的文档:
一. 前期策划与分析
1.市场分析
最近几年大家都在说着‘风口上的猪和顺势而为,这里的“风口”与“势”都是指的大方向上的确定,虽然说努力程度也很重要,但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用雷总的话来说就是“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市场的选择也就体现在对趋势的预判上,通常在进行趋势分析时的方法有:
a) 类比法:通过分析研究国外的互联网发展历程,结合国内的国情进行趋势分析,或者是类比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在移动互联网上去找一些有规律可循的东西;
b) PEST分析法:PEST即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通过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宏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判断,确定有哪些利好情况会使某个市场可能有新的机会出现;
c)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分析:对市场的量级进行分析,确定哪些市场是体量巨大,尚具有商业机会的,又有哪些市场是增速极快,可能会出现机会的。
在进行前期策划与分析的时候,我是从一些现状进行思考,就朋友圈经常出现的“晒娃”现状进行思考,去网上找了一些母婴市场的资料进行分析。从存量与增量的角度进行分析:
又结合了PEST分析,见下图:
经过分析之后发现,母婴市场是一个存量巨大的市场,并且每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率进行增长,加之最新的“二胎政策”使母婴市场进一步呈现出利好状况,确定母婴市场存在着机会,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2.行业细分
确定进入某一个行业的时候,应该对行业进行分析,清楚行业的特点是什么,在这个行业中制约产品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还要明确当前行业的产品形态都有哪些,不同形态的产品发展状况如何,商业模式如何,对于不同的形态的产品竞争格局又是怎样的,对于现有的竞争格局,是否有机会进入。
通过对母婴市场现有的产品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市场上现有的关于母婴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a) 母婴社区;
b) 母婴电商;
c) 母婴健康助手;
d) 实用小工具。
关于行业细分的总结,见下图:
3. 初步定位(ps:以Camera 360公司的视角)
初步的定位通常是会结合行业的格局以及自身的资源,确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于是我便利用SWOT工具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SWOT分析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仅仅将SWOT进行简单的罗列,得出的结果如下:
a) 母婴社区:用户数量较大,集中度高,用户活跃度也高,但是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并且作为UGC社区,前期的种子用户获取以及冷启动是比较困难的,公司也没有过运行过社区类产品的经验,故不以此为切入点。
b) 母婴电商:用户规模小,但增长速度快,做平台需要同时导入B端和C端用户,投入成本较高,且行业内已经有较多的电商,做垂直电商则需要后端供应链的支撑,而公司并没有过线下运营业务的经验,故不以此为切入点。
c) 母婴健康小助手:用户规模小,增长速度缓慢,行业内此类别的App数量占比最多,高达45.6%,且用户使用场景单一,用户粘度低,App的竞争门槛较低,故不以此为切入点。
d) 实用小工具:用户规模小,增长速度缓慢,而且用户使用场景单一,用户粘度低,但是公司有着成功运行上亿级工具性App的经验,并且工具中的分类数量很多,行业集中度很低且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故可以此为切入点。
4. 竞品分析
只有进行了初步的定位之后,确定了大的方向之后才能够进行竞品分析,并不是说什么产品都是竞品,竞品又分为直接竞品、间接竞品以及潜在竞争对手。因为初步定位已经定位为实用小工具,所以我便在实用小工具里去找了几款直接竞品,选择标准为应用覆盖率和活跃率,数据来源于TalkingData,见下图:
所以就选择亲宝宝和宝宝时光树作为竞品分析的对象,后来在App Store下载应用的过程中发现一款不在排名内的软件,但是用户的评分较高,评论的数量和正面评论也比较多,加上和产品初步定位的方向有着比较高的相似性,所以就拿来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了,分析如下图:
分析之后发现直接竞争的三款App都是致力于做宝宝成长记录工具,记录宝宝成长的点点滴滴,但是不同的产品的发展路线还是不同的,其中亲宝宝与宝宝时光树(现已更名为小时光) 产品的核心功能已经不再是记录,延伸出来的诸多功能已经将核心功能弱化,而小不点则是暂时并没有好的盈利模式。另外3款产品中有2款产品都是没有图像编辑功能,仅有小不点可以进行图像处理,但是素材数量很有限,这些恰好是Camera360公司的优势所在----故确定可以以工具型产品作为切入点,以丰富的贴纸、滤镜、标签作为突破点进入母婴市场。
二. 用户分析
1. 目标用户
通过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由抽样调查的数据结果得到关于母婴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以上数据均来源于互联网,由数据中可见,母婴群体主要分布在一二三四线城市,教育程度水平较高,年龄多集中在21-30岁这个区间段,孩子则主要集中在-1岁—7岁之间。另外针对目标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调研,发现妈妈们偏好的主要互联网服务类型前几位分别为:社交平台、电商导购、母婴亲子和视频娱乐。
2. 用户角色
针对得到的一些关于用户群体的基本属性,建立了几个用户画像,主要包含了用户的姓名、年龄、宝宝年龄、学历、职业、使用手机、兴趣爱好、个性标签等,见下图:
3. 用户访谈
用户访谈是在过年期间进行的,在走亲访友的过程中,和年龄稍长的姐姐或者同学朋友的亲戚朋友,提前告诉她们来意,在和她们聊一些关于孩子的话题的中间穿插着问一些之前准备的一些问题,都是关于产品的一些想法的验证以及更深一步的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真实的心理诉求,提前准备的访谈问题如下:
4. 访谈报告
经过用户访谈,验证了一些猜想,也将一些东西进行调整,在用户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利好的情况,也发现了一些不利的情况,对比分析如下:
可以看到妈妈们对于晒娃现象都是表示接受的,但是在用户访谈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a) 产品为工具型产品,使用场景较为单一,用户黏性差;
b) 访谈的用户觉得第三方相机启动麻烦,且照片处理过度,更倾向于使用系统自带相机;
c) 关于隐私的担心。
从用户访谈中可得出以下结论:需要将产品做到精简,启动应用快,能够对照片进行简单的处理编辑,同时应该想办法增加用户的黏性,提高用户的转换成本。
三. 产品分析
1. 产品定位
一句话的产品定位:帮助妈妈美化编辑宝宝照片,利用云相册记录孩子成长点滴的App。
2. 特色功能
特色功能是结合前期策划与分析中的竞品的缺点,同时结合产品的定位以及自身的资源进行推出的,确定产品主要的特色功能包括:
a) 图像处理——丰富的滤镜、主题、相框、标签素材;
b) 照片导入后的智能分类;
c) 宝宝大事记;
d) 成长系统。
3. 产品规划
按照互联网行业的每3个月一个大的版本变更进行规划的,第一个版本主要是用来验证猜想,尽可能的做到精简,针对出现的问题就行调整或者修复,第二个版本则是开始运营推广,扩大用户基数,并且提高用户的黏性,第三个版本则是去维持稳定的增长。当然,都仅仅只是理想的情况下…
4. 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都是行业内已经成熟的模式,主要有这么几类:
a) 针对C端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如云空间、更多样式的主题,照片冲洗,台历制作等;
b) 拥有一定的用户基础后可以引进B端用户进行广告的投放,主要的营收为广告;
c) 其他可能的收入来源为佣金提成、交易差值等。
四.产出原型图
最开始构思的是采用标签栏的方式,后来又觉得对于这样的一款工具型App,不需要在不同的入口之间进行频繁的切换,于是就采用了侧边导航,第一个版本的产品规划比较简单,主要就是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1. 拍照模块:用户可以在应用内打开相机进行拍照,可以添加相框、滤镜、卡通主题、标签,也可以从相册导入照片并进行编辑;
2. 时光轴:用户在应用内拍照的照片会以时光轴的形式进行倒序展现;
3. 相册集:用户导入的照片会自动进行分类,支持按照时间和添加的标签进行照片的归类;
4. 登录注册:用户可以不注册直接使用,也可以注册登录使用。
我详细的将每一个页面的线框图都画了出来,也添加了导航栏,便于在不同的页面之间进行跳转,在需要有交互说明的地方也添加了该有的交互说明和显示规则,对于需要给出的计算方法也写了出来。大神太多,我就不敢拿出来献丑了,大致样式如下:
以上就是最近的一个产品从0到1的全流程,什么都有了,嗯,就差个程序员了…有没有觉得这句话很耳熟。说实话,仅仅是完整的构思一个产品就已经挺困难了,能不能落地就又是另外的一回事了,在落地的过程中又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最开始根本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另外在想法落地的过程中又有多少想法是能够按照最初的设想完美的执行,不做一点妥协或者退让的?真心的觉得用心做好一款产品真的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