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参加DISC社群创始人李海峰老师的分享课。
两小时门票800。
贵吗?不贵,因为这两个小时是他的两天课的闭门课的精华版。
有20000的“价值锚定”,800就显得很便宜了。
但这不是重点。
因为无论是20000块还是800块,你能听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能产生多少改变才是重点。
课后有小伙伴看了我的课程笔记分享后,很惊讶地问我:小六,你确定你是第一次听?你确定你没有参加20000块钱的闭门课?
我今天写这篇文章,就是想和你聊聊:
把两小时800块的分享听出20000块的价值,我是怎么做到的?
第1招:带着问题
为什么要带着问题听课?
先得想清楚听课的本质是什么?
是我有一些问题,然后我在听课的时候,提取老师的部分内容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解答。
可是多人去听课是没有问题的。
他的大脑里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积累,所以他在听课的时候就变成了拼命想全盘接受。
在《如何有效阅读》这本书中把这种模式比喻成“拼图模式”:我们拼命想还原老师的知识拼图。
但是老师的知识版图拼图对你来说是无用的。
因为老师讲的东西,也是从他的大脑中提取出了一部分出来,组成一个临时的结构讲出而已。
所以,带着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积木类型的学习。
我带着问题,来听老师的分享,就是不管老师讲了多少故事,案例和概念,我的主要精力是接受和我问题相关的内容。
我收集的是碎片,而且是和我的问题相关的碎片。
回到这次课程,我听课之前就自己做了一份如何打造课程品牌的知识梳理。
对,我再听课之前,假定是我来讲解,我会怎么讲我的课程。
比如我理解的课程品牌分成3大块:产品,运营和营销。
在海峰老师的分享中,他也是按照产品线怎么设计,营销线怎么设计,运营不用SOP的创造性原则的结构讲解的。
这样我在听的时候,大脑里的原有知识就会不断和海峰老师讲的进行碰撞。
你看到和埋头记笔记的区别了吗?
当然,这里要补充的是,优质的课程和老师会帮你扩大视野发现更多问题。
比如在海峰老师的课程上,一入座就收到一张问题清单,上市关于产品定位,产品交付,社群运营,和营销系统几十个问题的清单。
快速浏览之后,我就发现自己对于打造一个优质课程的认知是有多浅薄了。
第2招:做笔记
做复盘笔记的小技巧是什么呢?
首先,在组织方允许的情况下录音,方便自己复盘复听(不传播是基本的版权意识)。
其次,积木式学习,重点记录概念的解释,对于案例和故事,只简单写关键词就可以。
比如这次我来听海峰老师的分享之前,我对社群、课程和营销是有自己的概念的。
但是听完之后,我发现海峰老师对这些我自以为熟知的概念有了全新的看法,于是我判断并加以融合。
最后,复盘笔记不是把自己的笔记整理出来,而是要抛砖引玉,把同学们的笔记都勾引出来。
这样,通过和同学们的笔记综合,你就会发现自己很多的记忆盲区和思维盲区。
记忆盲区就是你听的时候遗漏的;
思维盲区就是大家都听到了,但是别人联想到了一些别的东西,而你没有。
第3招:分享并获得反馈
只要花了时间去听课,就要多花一点时间去复盘。
我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整理出听课笔记,做成了PPT。
为什么要这么费劲,画个思维导图不就好啦?
有2个原因:
- 给同学们学习
- 给老师参考
给同学们学习的好处:是帮助他们复习。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就还是各自只有一个苹果。
但是如果我有一个知识,你有一个知识,我们交换,我们就各自有了两块知识。
这就是分享交换的好处。
但是既然是要帮助别人,就要帮助别人理解透。
思维导图和图解笔记我并不是很推荐作为分享的样式,因为除非你的结构和解释非常清晰,需要大量的加工和注解,否则别人根本没有办法跟随你的思路通过上面的关键词来复习。
所以,PPT课程笔记是我这两年优先考虑的。
说完给同学的复习,再来看给笔记给老师的作用。
李海峰老师对人脉下了一个定义:不管你认识什么人,能帮得上忙的才是你的人脉。
我虽然是2016年DISC双证班第F35班的学员,李海峰老师也一直帮助和提携我,但是我一直在想我什么时候能帮得上忙。
所以,我把课程笔记PPT发给DISC助推老师YUKI ,并解释说:
海峰老师上课是有内在逻辑的,但是因为他经常要照顾学员的问题,所以会延展进行大量的说明,这样会让听分享的人有时候会“迷路”,我做到的这份PPT可以源文件给到您,可以用来做成讲义打印出来,这样大家不管怎么听,都会知道在讲哪个模块,在哪里记录自己的想法了。
值得提醒的是:
我不赞同大家把课程内容详细的笔记写成文字分享到网络上。
首先内容是有版权的,你侵害了讲师和课程方的利益;
其次,作为学习者,分享的应该是你自己的实践和感受。
如果通篇都是你听来的,你用别人的智慧去获取自己的打赏和报酬,我觉得是不明智的。
小结:
如何把两小时800块的分享听出20000块的价值。
我今天举的例子是我在李海峰老师的闭门分享课上的学习过程。
简单3招就可以让你做到:
- ①带着问题去听课
- ②做出属于自己的结构性的笔记
- ③分享并获得反馈
我用着3个简单的步骤,去听看很多课,基本上都是10倍量级的学习成果收获。
那你会问:
小六,如果我要着重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的话,我应该去哪里学习,怎么锻炼呢?
其实很简单,把每一次阅读都当做一次听课学习就可以了。
除了洋葱阅读,这里我还推荐一本,这两天在读的一本书:藤原和博的《如何有效阅读》。
作者把阅读能力拆分成了6大分支,并设计成了一个21天的能力,相信你跟随着实践,一定会在阅读和听课学习力这方便有很大提升。
—
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我是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