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高铁是中国的,共享单车是中国的,一带一路也是中国的。但这些是“中国的”,并不能就等同于中国。你想了解中国,而不是“中国的”,那我带你去。
我带你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农村,见见农民,他们是九百六十万土地上真正的主人。他们世世代代与贫瘠的土地做着抗争,养育着城市。他们开始走入城市,当工人,做保姆,干建筑,修高铁。危险与肮脏是他们的形象,劳累与贫困是他们的名片。他们把青春与梦想献给了城市,城市吸足了他们梦想的养分,才吃了激素似地成长。乡村的土地上,少了年轻的身影,更多是邹巴巴黝黑的老人。在老人们弯曲的背影中,乡村正在老去,像一张博物馆中的泛黄的黑白照片。如果说,梦想是打开未来的钥匙,那么,回忆就是无奈的沧桑。中国正在变成工业商业城市的中国,而不是农业的中国。农民,这个曾经占了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身份认同,开始模糊不清,像几十年前的无声电影胶片,“咔咔”声中流动着仿佛另一个世纪的图像,那些形象没有声音,他们会用眼睛,用暴起的血管来表达自己,却没有声音。不,他们说了,却没有人来代替他们发声。
这里,这片土地上,依然流动着家族、人情、风俗交织的河流。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有尊严地生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努力。种地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职业,他们打工,冒着工资被拖欠甚至一无所得的危险;他们走入被排挤被白眼的城市,把忍受当作了日常;他们用尽力量来培养下一代,把改变命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们身上。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毕业后回到乡村,他们知道那意味着梦想的破碎,努力的白费。
有多少孩子是目睹了父母辈的艰苦与屈辱后立志要走入城市的?而融入城市最好的途径,就是上大学。因此,农村出来的孩子一般都刻苦。刻苦,是他们从父母那里继承过来的几乎全部财产。相比于城市的孩子,他们对教育的信仰尤为真诚,也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尤为淡漠。他们大部分不想出国留学,不想抽象地把生活理解为符号或者哲学。他们知道生活的艰难,挣钱的不易,他们或许“扣”,却不缺乏真诚。因为,一旦他们在城市站住了脚跟,就会用金钱,用照顾亲戚的方式,回馈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们。
如果要了解中国城市,我觉得应该去坐地铁或公交。地铁里永远拥挤着各种各样的气味,每一种气味都代表着一种或一类人们。牵手的情侣,背着所有行装的打工者,下岗的工人,刚刚从公园回来还穿着运动衣的老人。也许还有做梦的诗人,伺机下手的小偷,活着网上追逃的犯人……城市是一个个梦想催生的结构,上空飘满了粉色的梦金色的梦绿色的梦黑色的梦各种色彩的梦。有的梦想破碎了,毫无声息地湮灭,空间被其他的梦想占领。地铁之中,挤,是最真实的状态。没有挤过地铁或公交的人,无法理解城市空间的逼仄,更无法理解中国的城市,如何在一场场浩大的造梦工程中成长起来。
了解中国的城市,就去看看菜市场和超市。梦想需要物质的培养,物质的来源在各种市场。你可以排在等待超市降价活动的长队里,听听他们关于鸡毛蒜皮的讨论,观察他们看价格牌时眼睛里稍纵即逝的闪光。你可以听到关于股票、楼市、汇率、出国等等的议论,这些是城市的标志,也是中国在国际上的标志。城市,是中国迈向世界的口岸,航向四面八方。
中国的城市还很年轻,相比于已经年老的乡村,他还是个青年。一切还没定型,一切才刚刚开始。风险和机遇并行在城市的每条街道上,在汽车和行人的热岛上蒸熟一个个梦想或者把一个个梦想烤焦。这真是的,不是每个梦想都能在城市这座巨大的孵化器中羽化成功,不是每份努力都会在城市这片热土上落地发芽。车站、码头,这些梦想的承接口和遣送口,送走了一车车的失望、沮丧、落寞和绝望。又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梦想接进城市。周而复始,城市吞吐着梦想,养壮了自己。
这,是一个个真实的乡村与城市,不高大上却真实。在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里,我们,或者回到乡村老去,或者到城市付出自己的梦想。我们,没有其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