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耀喜
2016年11月17日
这几年在网上或微信上总是不断地看到一些关于50后的相关文章,有哀叹,有埋怨,有牢骚,但也有扬蹄奋进、催人向上的的文章。 前不久看到成都日报上谭红的一篇文章,甚合我意,特别推荐给我的那些50后退休的兄弟姐妹们,以期共勉----让我们做个中国好老人!
做个中国好老人
一个中秋意深浓的季节,是收获喜悦的季节,也预示着人生的美好金秋如期而至。中国是一个有着敬老爱老优良传统的国度,两千多年来,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文化习俗温暖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据说,到2025年,中国的老年人将达3亿人,怎样的晚年生活是高品质的?如果以60岁划分,老年阶段的生活占据着人生三分之一或更长的时间,值得严肃思考,认真对待。拥有什么样的晚年人生才是有价值的?这不仅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难题。
谁不想自尊地活着?谁不想优雅地老去?如何交出这份完美的生命答卷,考验着每一个老人和他们的家人。近年来,西方的养老机构提出向亚洲学习,推行家庭化养老模式,目的是让垂暮之年的老人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家的体贴和温暖。其实,西方的老年观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21世纪的老人,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改变观念,把老年生活过得更洒脱一些,更超然一些,坚持独立自强的生活态度,保有“不服老”的乐观精神,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有更好的生活品质。有一个见闻值得分享,朋友体君在瑞典旅游时,看到一位老态龙钟的老妇人用拐杖去捡掉在地上的围巾,动作极为艰难,体君下意识地想上前帮忙,却被导游拦住了,体君觉得不解,当他看到老妇人终于自己捡起围巾缓慢地披在肩上,尽量迈着优雅的步子离开时,他终于明白了,老人的身体虽然佝偻着,但她的脊梁却是挺直,那就是她的自尊自爱自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夕阳余晖依然可以构成美丽画卷。热心公益,奉献爱心,为社会做些有用的事,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仅可以保持活力,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我读过一篇“冬日的余晖”的小文章,写一位住在福利院的78岁的老人,她曾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医生,她决定去世后无偿捐献遗体,一切可用的器官用于病人和医学研究,当她慢慢变得糊涂,对生活琐事答非所问时,却把这件“大事”牢记在心,虽然早已填报了相关资料,但每当福利院管理人员更换时,她一定要亲自再交代一次,才肯放心,这个时候她一点也不昏聩,总是露出骄傲而满足的神色,她散发的这一份生命的“余热”让人感动,更让人肃然起敬。
大家应该还记得近些年公交车让座事件引发的各种热议,其中一则报道让人记忆犹新,一位老人自带折叠小凳上车,把座位让给在外奔波一天的年轻人,他以长者的仁爱体谅之心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一时好评评如潮。这位长者没有倚老卖老,更没有为老不尊,他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成了一个“有用之人”,他小小的作为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我们相信,他就是“中国好老人”的代表。
无论物质生活怎样优越都不能替代精神的富足,我们可以忘记过去的荣辱和成败,但我们不能忘记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处世精神,正如马克吐温说过:“皱纹不过是表示原来有过笑容的地方。”愿岁月沧桑的脸上总是布满皱纹的笑靥,愿晚霞灿烂的光芒照耀日暮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