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测试我的泪点究竟能低到什么程度的剧。
1)
《请回答1988》是我一口气看完的,整整看了一整个小假期,不舍得快进。几乎从未追过韩剧、连电视剧都很少接触的我,是因为同为老二的德善,开始看《1988》。
同为老二,我们对家庭的爱与关注有着近似渴求的感情。人生规划上,在三人中最不清晰;爱情中,虽然身边虽然有不少追求者,却抗拒恋爱,也不敢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人;我们更喜欢“阿泽”,因为阿泽总是坦诚道:“我喜欢德善。是男人对女人的那种喜欢。”
所以我最讨厌她,厌她用一束光进入我心里,将那片不堪的、无人诉说的地方照的雪亮。
却也最爱她——我爱她大条又敏感,爱她的倔强与不争取,爱她的被爱与被忽略。
2)
一家五口人。小时候坐爸爸的车。弟弟说他每次都要坐在后排靠右窗的位置,姐姐说她也要靠窗坐,于是坐了左边靠窗的位置。我也想坐靠窗的位置啊,可是我说,“那我坐在中间好了。”还自我安慰地对他们说,“瞧,我坐在最中央呢。”
妈妈买三条新毛巾给我们挑作洗脸巾。姐姐说,我要蓝色。弟弟说,我也要蓝色。我默默拿走没有人挑的卡其色。妈妈表扬我,“看,都不如雪曼,从来不跟你们抢。”可是那个年龄,谁不喜欢蓝色呢。
也不是没有为了喜欢的东西争取过。亲戚串门,送给我和姐姐两只大毛绒玩具。一只蓝盈盈的、慵懒的女生熊,一只黄色的、略显笨拙的男生熊。我们当然都想要女生熊。于是我们一人抱着玩具头,一人抱着玩具腿,对于快比我们个头还高的熊,展开了“拉锯战”。撕扯、互撂狠话。到底是怎样输掉“战斗”的,我并不太记得了。总之后来啊我给这只属于我的男生熊起了名字、天天梳理毛发。我很爱他,甚于爱那只蓝盈盈的女生熊。
德善说:“就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老二一样,姐姐因为她是姐姐,弟弟因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谦让着。”我不争取,因为知道怎样都得谦让。说的残酷点,就是知道怎样都争不过。
3)
“但我以为我崇高的牺牲精神,爸爸妈妈是知道的。原来,不是。有可能,家人们最不清楚。”
姐姐懂事、成绩优异,大学还没毕业就已经走过了许多国家;弟弟骄纵、乐观、浪漫,经常把朋友们带来家里玩。姐姐因为减肥不吃米饭便要求妈妈暑假期间把早餐由米饭粥改成了杂粮粥,弟弟要带同学来家聚会便要求爸爸妈妈暂时住在工作处的房子里——我知道,父母乐意被子女如此“麻烦”,当然也包括我——可我无论如何也没法向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怕被拒绝吗?还是单纯害怕与他们交流呢?爸爸妈妈无疑是爱我的,可我的敏感大过了他们的爱。
心理学中说,位列中间的孩子通常采取极端吵闹或极端冷漠的态度来博取关注。大部分时间冷漠、少数时间失控而歇斯底里是我青春期的常态。每次在家庭饭桌上的一言不发、同行时的掉队,其实都是我心里的呐喊:“看到了吗!我很沉默!你们看不出来我很难过吗!你们快来个人问我怎么了!”时间久了,爸爸妈妈认为我就是这样一个沉默的、内向的、偶尔会神经质的小孩。我的沉默,再正常不过了。
4)
独生子女环绕的成长环境,让我似乎成了“孤军奋战”。长大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因之受到了太多深刻的伤害。
还好,20岁的今天,我深刻理解了自己性格形成的原因,体谅了带给我伤害的事物。安全感和成就感,终究要靠自己取得。我剪短头发,从此认真生活——从《请回答1988》开始,从她揭开我的伤疤让我看得清清楚楚并为之敷以草药开始。我明白,我不是孤单的人。“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当然,《1988》绝不仅仅有一位“老二”的成长之痛与欢喜,她探讨了家庭、邻里、梦想、爱情。疯狂与细水长流相交错。
只是我的泪水,全部献给了德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