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是一种“病”。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过:“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不动脑子的东西。”然而过去几十年,这种“病”依然存在,甚至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出现了许多“变种。
“加”大密切联系群众力度,“减”小干群距离。当前,一些干部坐机关下命令,不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不会做群众工作,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与群众的距离渐行渐远。群众工作事关党的威信和形象,事关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这就要求各级干部要放下架子,迈出步子,扑下身子,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带着真心、诚心、热心,与群众“攀亲戚”“交朋友”,“听”群众意见,“问”家长里短,“看”一日三餐,“察”民生事务,多做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事,以干部的“为民温度”进一步加深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拉近干群距离。
“加”快民生实事落实落地,“减”少群众忧盼。群众利益无小事。路好不好走、水通不通、生活过得怎么样、看病方便不方便、就近入学实现了没有……这些都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稍有处理不好,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将会大打折扣,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这就要求各级干部要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调研,了解“基层现状”,听取“不同声音”,掌握“民生期盼”,研判“发展策略”,把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纳入议事日程,建立台账,压实责任,明确时间表,制定路线图,民生实事一项一项落实,问题短板一项一项补齐,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以干部的“办事力度”进一步减少群众的忧盼。
“加”强形式主义整改转化,“减”轻基层负担。材料表格、工作留痕、检查过滥等形式主义在基层屡见不鲜,督查检查频繁、问责滥用、压力“甩锅”、处处留痕、材料论英雄、慵懒干部、典型速成、政策打架、上升“天花板”、幸福感缺失成为关键词,基层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抓工作、为民办实事。这就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看清形式主义的新变种,立足于基层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文件出台、会议召开、工作考评、资源共享等制度,完善督查考核、调查研究等方式,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督查检查频繁、表格多头报送、过度留影留痕等形式主义问题,真正做到以工作实绩论英雄、以群众满意论实绩、以真实数据论成败,以干部实实在在的工作态度进一步整改转化形式主义作风,真真切切为基层减负,让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