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秋,我从遥远的北国来到苏州求学。
下了火车,水乡独有的湿暖气息迎面将我包围。那一瞬间,一缕温柔萦绕在我心怀……原来,江南竟是可以触摸的。
而在此之前,我对苏州的印象,还停留在课本中的《苏州园林》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曹雪芹笔下“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也是一座以古典园林闻名的城市。
园林不仅是苏州的名片,也凝聚了苏式美学的灵魂。造园艺术融入了古城的各个角落,行走在街头巷尾,目之所及,处处藏着赏心悦目的惊喜。
在粗犷的北方生活了将近20年,彼时的我,何曾见过这般细致入微的美好。姑苏城的园林之美,像一只翩然起舞的蝴蝶,飞入我学生时代的梦里。
那一场惊艳了青春芳华的梦,至今仍未苏醒。
梦中的少年,穿着朴素的衣衫,行走在苔痕斑驳的石板路上。左边是小桥流水的曲折蜿蜒,右边是粉墙黛瓦的烟火人间。
一只小船缓缓漂过,船娘的歌声是我听不懂的吴侬软语,咿咿呀呀把时光拉回到几百年前。
小巷的深处有一扇紧闭的门,推开门便是一方庭院。绕过幽静的竹林,穿过奇巧的假山,宇榭楼台掩映在花木扶疏的清凉里。
山上有亭,迎着南来的风。山下有池,映着东边的月。雨后芭蕉,剪着西窗的烛。桂香满园,送着北归的雁。
在水之湄,有琴声泠泠。幽篁深处,有书声朗朗。步入书房,墨香如缕,尘封的卷册置于案头,《园冶》《长物志》《瓶花谱》《林泉高致》等一应古籍赫然在列。
古代的文人雅士,不仅诗词歌赋文采斐然,还要兼习琴棋书画修身养性。他们往往执着于通过仕途升迁来实现人生理想,却又在宦海浮沉中身心俱疲。
当年华老去,庙堂之高远依旧遥不可及,再坚韧的人也难免萌生退意。
都说大隐于市。在车马喧嚣的闹市中择一方净土,遍植花木,叠山理水,将这一生不被认可的才华,挥洒在只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间。
此时,若再邀二三知己悠游园中,登高望远,吟诗作对,抚琴听雨,煮雪烹茶,醉心无用之事,以遣有涯之生,存几篇诗文传世,也当作青史留名。
所谓寄情山水,无非就是接受了人生的不圆满,放下执念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于是,将园林作为心灵的避难所,很自然地成为了士人群体的普遍选择。园林的品味与格调,处处体现着主人的家学渊源、文化修养、乃至财富和资源。
园林是一个容器,盛放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萃。读懂园林,也就读懂了文人的风雅。
行走江南十余年。我已分不清是因为苏州而爱园林,还是因为园林而恋苏州。只记得曾经许下的心愿——用文字去记录我所看到、听到、读到、感受到的园林。
不是图片的堆砌、也不是一个个名词的解释罗列,而是去发现每一个令人感动的细节,去分享我对园林美学、乃至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化的领悟。
因为我相信,很多人对园林的淡漠,只是不懂得怎样欣赏。古往今来,凡有文人参与的美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门槛,跨过去,就会发现一个熠熠闪光的新世界。
从文化视角去解读园林,并将其写成一个系列的文章,于我而言也是巨大的挑战。既要阅读古今著作,输入大量的专业知识,更要进行深度的思考,才能输出有价值的内容。
我也期盼经过日复一日的积累,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成为一名专业的“导游”,向每一位有缘在苏州相遇的朋友,分享我心中那一片属于古典园林的霁月光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