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孩子,总有让我们心烦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可以用关爱,而不是伤害吗?
1
自从孩子上幼儿园后,一到早上我家卫生间就会高频率地上演这样一幕:爸爸怒目圆睁,对着呆立洗手盆前的儿子,大着嗓门咆哮道:
“你能不能不磨蹭!快点不行吗?说你呐,刷啊,为啥让你刷个牙就那么费劲?”
儿子泪眼汪汪,那一刻似乎像是被吓傻了一般,还是一动不动,而根本不会继续去做原本应该完成事情:刷牙。
而爸爸看到他这副样子,更加愤怒,于是接下来,不是提高分贝继续吼他,就是伸手一把耳朵拎过去,或者往屁股呼上两巴掌。
爸爸不仅愤怒,而且郁闷,“这孩子,什么时候才可以好好专注做事,干脆利落地一下子做完?很简单的刷个牙,不是对着镜子照半天,就是放一面盆的水在那里玩,总之就不认真刷。如果不盯着他,恐怕一早晨就这么磨蹭过去了,早上时间那么紧张,上学要迟到的啊!”
我很能理解爸爸的心情,让孩子好好刷牙,是想表达的是对孩子的关切。担心他这些生活自理的习惯和技能不养好,注意力不集中,会很浪费时间。想得远一点还会影响到未来其他事情也处理不好。
关切是爱,担心也是爱。
但为何在卫生间的那一刹那,从爸爸流露的神情里,我读出的只有怨与怒?相信那一刻,孩子读到的内容里也绝对不会是爱。
娃不乖、不听话、不好好做某件事,就是我们可以用这种伤害他的方式去解决的理由吗?明明是爱孩子的,最后为何就变成了去伤害?
但我们在要求他的时候,最想强调的一点是: 我是为你好!吼你、骂你、甚至打你,也都是为了你好。
但是,试问你有没有问过孩子,他真的很喜欢这样的“好”吗?这样的“好”真的帮助到他了吗?这样的“好”给他的心里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滋味?
2
都说不能让娃输在起跑线上,最近堂妹就心心念念地想让小侄女去学英语。终于,上周末如愿以偿地陪着娃去上了一堂试听课。
不料第二天,堂妹无比烦躁地告诉我,上完试听课回来就把娃揍了一顿。揍完了,自己心里还是不解气。
“她怎么可以这样?别的小孩子都坐得端端正正的,在那认真听老师讲课,可是她倒好,像是屁股上抹了油一样,到处乱窜,一堂课下来根本无法消停,还影响了老师上课,那个不争气啊……”
我深知堂妹一直望女成凤,对小侄女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我便没有劝说太多,只是接了她的话说:“也许孩子的兴趣还未被激发起来,请问她现阶段都学了哪些兴趣班啊?”
“舞蹈、画画、围棋、拼音、钢琴、模特……”我听闻,脑袋直接嗡了一下,这么小的孩子,要学那么多,她不会觉得累吗?还想让孩子学英语,这样不停给孩子加课,真的好吗?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周围,像堂妹这样的“虎妈虎爸”家长真心不少。总是担心孩子不够优秀,希望孩子多学点,学得好点,未来更有出息一些。
当发现孩子表现出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时,便是失望、愤怒。当我们纠结于为孩子选择兴趣班、咬牙买下学区房、风里来雨里去的连轴转接送娃上各种班时,我们可曾想过孩子的真实感受?
当孩子的自由玩耍的时间被压缩到可怜,每周都要周旋于不同的课堂,不喜欢学也要去学,不能有丝毫懒散怠慢,试问我们究竟是为了孩子的美好前程费尽苦心,还是也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
当我读到李雪老师的《当我遇见一个人》时,深深认同她的观点,孩子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生命,成为她自己,而不是成为另一个人眼中正确的人(哪怕父母),生命才真正有意义。
所以,不妨静下心来时,问问自己,爱她,究竟是“如她所是”,还是“如我所愿”?
3
隔壁住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大宝和小宝。
每天上午,打开阳台的窗户,兄弟俩稚气的声音就会声声入耳:“人之初,性本善……”,那些都是他们的奶奶一字一句教会他们的。
有时候,偶尔也能听到老太太在教英语,“papaya, papaya,火龙果,来,宝儿跟奶奶念……”(先容我捂脸笑一会儿)。总之,在那个傍晚之前,我还挺佩服她的,至少我觉得她很有教育孩子的意识。
上个月的一天傍晚,天色已暗,路灯在夜幕下幽幽地投下昏暗的光晕。我从外面买完东西回来,还未到门口,就听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奶奶,奶奶,你快让我进去啊,我以后听你的话啦……”
定睛一看,那不就是隔壁家的小宝么?怎么这么晚了,被关在楼下单元门的外面?这时,奶奶在里面砸出狠狠的话来:“你走,我们不要你了,谁让你那么不听话,快走吧,别在这啦!”
孩子顿时哇的一声,哭得更厉害,也更伤心了,小手趴着门,眼泪鼻涕哭得一塌糊涂。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我不知道这孩子犯了什么错,因为什么事情不听话而在天色昏暗的夜晚,被奶奶关在了楼下。我只知道,那一刻,孩子的哭声里,满满的惊恐和悲伤,小小的人儿,此刻必定内心崩溃,心碎一地。
孩子绝对是他们家亲生的,肯定内心也是疼爱的。但当孩子不听话的那一刻,到底对他做了什么?
明明只是希望他做个讲理听话的好孩子,但当孩子不听、不乖乖照办的时候,就可以这般对他吗?
那一刻,没有关爱,只有伤害。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和家人,但很少有面对孩子某些做法上的不完美而做到足够的心平气和。
不是不爱,而是不知道怎么去爱。
孩子弱小,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大人相抗衡,而大人们深知这一点,于是很自然的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爱”着孩子。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开脱,“我这样也是为他好……”。
试问,这样的“为他好”难道就真的没有伤害到孩子吗?
怕就怕,仗着爱的名义,行着伤害的事实。
大人发泄完情绪,孩子在他小小的世界里,那种恐惧和伤心,或许要很久才能平复,亦或一辈子也平复不了。
我至今仍记得小时候,父亲发火摔了我心爱的小电子琴,把我轰出房间,叫我不要吵到他睡懒觉。如今,三十年都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那个早晨,抱着被摔碎的小电子琴哭得伤心不已……
少一些粗暴,多一份耐心。
想当初,当这个小人儿初来到我们身边,我们是如此的欣喜若狂,呵护有加。现在,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只是长大了一些,可我们当初的那份耐心与呵护都去哪儿了?
我们并不是没有与孩子周旋的办法和智慧,只是,我们自己是不是变懒、变得没耐心了?
再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当年像孩子现在这么大的时候,是否也已经全部能够做到我们现在希望孩子所达成的一切? 静心一想,会不会发现,原来我们在以成人的标准要求着孩子?
少一些苛刻,多一份宽容。
目光回到现实中,我们很多时候,更愿意用一声呵斥、直接干预或更加简单粗暴的对待,因为发现这会比跟孩子讲道理和循循善诱要快速有效得多。
但请问,随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呢,有没有真的认真考虑过? 这是否也是一种以强凌弱?
所以,真正值得我们去深思的,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出发去改变哪些? 如何用其他真正关爱孩子的方式去面对、去引导和教育他们?
少一些责备,多一份关爱。
孩子,虽然是经由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但父母,早晚需要认清的事实是,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陪伴者,而不是支配者。
对孩子,如果可以用关爱,那么是否可以不再伤害?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