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朱元璋一生,感叹良多。马皇后,郭子兴,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蓝玉,李善长,刘基,汤和,陈友谅,张定边,张士诚,徐寿辉,王保保,胡惟庸,朱棣,朱文正,甚至还有道同和郑士利这些历史的过客,都在脑海中久久萦绕,1328-1398,朱重八70年的一生,将上面这些人的一生都串联起来,谱写了一部宏达的历史舞台剧。
马皇后,宽厚仁慈,明朝很多名将,都在她的求情下活了下来,对朱元璋的一饭之恩,也让她成为了开过皇后,但她一生朴素,默默无闻,却让朱元璋记挂一生,让孤苦伶仃的朱元璋有了依靠,有了勇往直前的勇气。
郭子兴贪生怕死,不过也成就了朱元璋的宏图霸业。
徐达,大明第一名将,都说朱元璋赐“蒸烧鹅”而死,不敢苟同。
常遇春,一生杀戮,最终也死在前线,为了战争而生,是个英雄。
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在朱元璋儿时经常得到他父亲的接济,因此感情深厚,少年从戎,戎马一生,成为一代名将。
蓝玉,生活在前辈的光芒下,最后伐元的经历让他的军事才能得到绽放,但性格决定命运,骄纵的他最后被落得赐死的下场,连累一万多名官员。
李善长,朱元璋老乡,在朱元璋深厚默默支持,成为开过第一臣,但晚年还是没能被朱元璋容纳,以他的死作为胡惟庸案的落幕。
刘基,刘伯温,朱元璋能想到的,他能想到,朱元璋想不到的,他也能想到,擅长厚黑学,和陈友谅有的一比,最后和李善长的对抗中落败,开国也没能得到该有的回报,堪比诸葛亮,可惜。
汤和,带着朱元璋造反,从头到尾都以朱元璋为尊,万年在病榻上,朱元璋放过了他,成为了最后一个老臣。
陈友谅,低等的渔民,出生比朱元璋还要卑微,谁都能背叛,我只要权利,我要将天下人杀怕,我不愿意被人踩在脚下,一时荣耀,却终究德不配位,只能成为朱元璋的配角。
张定边,陈友谅的死党,比朱元璋多活了二十年,感觉在斗气一般。
张士诚,盐贩子,抗元大功臣,善待姑苏百姓,没有大的志向,只能为朱元璋铺路。吴语“讲张”说的就是张士诚,因此,朱元璋还加重了姑苏城的税赋。
徐寿辉,给了陈友谅机会,却被陈友谅背叛,其实可悲。
王保保,元朝名将,还被高层排挤,站在镇压起义军的第一线。
胡惟庸,只不过是朱元璋的一个棋子,帮助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却不自知为何能称相。
朱棣,被迫走上了篡位道路,生于战火中,成长于武将间,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远超于他的预想,不愿意诚服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最终打下了自己的一片江山。
朱文正,一个看起来的废物,却是战场上的一把好手,守城一战,惊为天人,论功行赏之时,一番推脱,推掉的是自己的未来,从此沉沦,不知是福是祸。
这么多人演绎的历史故事,错综复杂,但是精彩!
朱元璋,朱重八,农民的儿子,饥荒那年,十几天内,全家几乎饿死就剩他一个人,他的人生轨迹,本应该是种地娶媳妇生儿子,儿子继续种地娶媳妇生儿子。但因为腐败的元朝,将底层人民压迫的吃不饱,穿不暖,哪怕朱元璋去当了和尚,也被人看不起,因为那时候的和尚也是有钱有老婆的。在这种背景下,最后他也下不了造反的决心,还是去找周德兴算了一卦,说他不造反就是死,这才开始了他一路的征途。
这么看来,朱元璋是被时代推上了历史的大舞台,可能正如野史所说,他出生伴随了帝王之气,这是他的运,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够打下一片江山,成为东方帝国的主人。同时,他也有这个能力,几次战役,几次退让,在实践中将自己的军事天赋发挥到淋漓尽致,这是他的主观能动性。
六百多年前,一切的巧合成就了朱元璋,但这些又是真实发生的,还能算巧合么?如果没有马皇后救他于牢狱中,如果没有汤和带他造反,如果没有郭子兴的部队,如果没有他的老乡名将们,如果元朝没有那么腐败无能。没有如果,他建立的大明王朝,持续了二百七十六年明朝,是唯一一个“不纳贡,不称臣,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王朝,体现了汉族人的铮铮傲骨。
金陵城紫金山下,他在孙权墓旁建造了自己的陵墓,魂定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