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了Paul N. Edwards 的《How to Read a Book, v5.0 》,此篇文章并不长,大致的归纳可以用下面的表格概述,摘录如下
每一条都很精辟,值得随时拿出来翻一翻。
其中的第三条,带着目的去读书,那是我大学的时候才学会的,因为高中以前往往是随大流,比如学校要求的书籍,周边人在读的书。为什么到了大学能够意识到呢,那就要说到第一次上网的经历,记得那时候是同学带着上网的,仿佛发现新大陆般,原来网上有那么多好的资源信息,比图书馆来的方便--易于搜索。
那时候上网费贵,每次上网前都想好了要查找的信息,然后上网猛查相关的信息,总之是欲罢不能,那时候搜索到的信息,至今在脑子里还是清清楚楚的。
过程中自然想到了,为什么读书不能这么呢。先纠住一个主题/作者,然后搜寻相关的书籍,多本书一起翻阅查找着读,中间反复问自己几个问题:
- 作者对这个主题的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漏洞吗?
- 如果要反驳他,应该怎么反驳
- 如果支持他,除了书中的论证,还有哪些论证可以补充
这样的效果远比一本书从头到尾读一/N遍来的高效。
读书在某种角度上是一个搜索然后在脑子里面建立索引的过程,我们读了很多的书,可能更多的是记住了一些片段。比如中小学的课文,你能记住的更多的是故事吧,那些数学公式你还记得多少呢?大学里面的微积分呢?
那么,如果真的要快速记住并且运用,有什么好的办法呢?这里的最后一条也讲到了,实际上我总结就是一个字:用。
怎么用?应该把读书获得的信息和他人进行讨论,用自己的话把书中的信息复述出来,进而探讨漏洞,如果思考的足够深入,那么应该把这些想法写下来,更为重要的,创造机会把这些信息传递的内容实践起来。
这最后一点,我感觉还是很有启发的,以往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积累也不多,相信往后读书质量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