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二班张士斌
走出校门口,步入千家门,知晓家庭情,共论教育事;走在大街小巷,走在乡间村户,走在田间地头,走在楼宇社区,“走”近了家校距离,“走”亲了师生情感,“走”亮了教师形象,家访,我们在路上……
“老师辛苦了!”“欢迎老师来家访!”“期待老师的到来!”……不管是明媚的午后还是寒冷的冬夜家访,不论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心里洋溢的都是春天般的温暖。
我们之所以要百分之百家访,是因为走着走着就走进学生心里了曾几何时,或因事多,或因路远,或因太累,“家访”这个充满温情的字眼逐渐淡出了教育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家长的“校访”及老师的电话、短信和校讯通等现代化通讯手段。
但在新乡市十二中教师张士斌的眼里,不管现代通讯技术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便利,打多少个电话、发多少条短信都不能代替家访。“不去家访,你不会知道这么多有关孩子的生活细节。通过家访,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色彩。”
走到学生家里去,去看,去听,去交流,老师收获更多的是相互信任,温暖的是学生、家长。“我之所以要百分之百家访,好多学生走访好多次,那是因为走着走着,就走进学生的心里。”许艳波说。
她朴实的语言也感动了十二中的不少教师。“我看着特别感动,现在我们老师和学生之间,就缺一个家访。”大多数老师表示,其实家访并不轻松,农村学校的孩子分布在各个角落,不像城里那些弯弯曲曲、狭长简陋的小巷子,而是名字都难问到的小村庄,“开车的话,有时候导航也找不到。”尽管如此,十二中的老师们享受家访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份与学生、家长共同的回忆。
虽然现在电话、微信、QQ很方便,但是我觉得,如果教师走不进学生家,家校之间的沟通协作往往流于面和心不和。“真心实意的家访永远是最温暖、最有效、最顺畅的沟通交流模式。走着走着,老师和家长的距离就近了;走着走着,学校和家庭的鸿沟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