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久辰
本以为穿过这个隧道就是另一片蓝天和土地,可是不曾想到我的隧道如此之长,看不到光,也看不到希望,仿佛一切都蒙蔽了一层灰尘,让我感到压抑,无奈又不知所措。生命长河不缺纯净之水,但是浑浊也不曾少一分,所以,我更愿意站在光年之外,回过头望向这个世界,这个生活。
在读《目送》时,我常常会因为其生活琐事感动落泪,我们不是没有那样的生活,不是没有那样的情感,而是缺少了龙应台对待生活的一份乐观与热爱,不得不谈及的是,我们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或许是写作带来的些许乐趣共鸣,也或许是对待亲人的一份独特的情怀,哪怕是走在路上看到的琐事也当做是风景罢!
无数次感到被迫的心痛和无奈,但又一次次的选择原谅,我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狠心的人,不在无关紧要的人和事上浪费时间和感情,也许我渴望成为这样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会看到另一个不同的自己。我时常反问自己,这样的我是否快乐,然后我又悄悄回答自己,你这样爱憎分明,勇敢坚定实在令人欣赏。很多次提笔想写一些什么,可是每次都也忘了,过后就不再想记起,因为失望的往事不可追忆,我们都应该向前看,不是吗?
在”生活“这个词语之下,在时间这个平行空间里,不同的人经历着不同的悲痛与欢喜,前几日在公交上看见救护车穿行而过,悠闲自得的我们不知是急匆匆赶向哪里,我只知道那辆车上的人那一刻悲痛万分,我们在同样的时间里感受着不同的激情与情愫,这时候,我不得不佩服那些在生活里挣扎着生活的人。悲愤是有的,但是在看到他们受累的那一刻时又是心疼他们的,但是我也只是在那一刻心疼他们。
我们在欢喜的同时也不断在受伤,不断在疗伤,不断在消极,又不断在自愈,可是来自光年之外的希冀不允许悲戚。第一次,我感到死亡离我如此之近,尤记得高中一节语文课上老师突然谈到死亡这个话题,然后说了一句让我记忆深刻的话:无论是谁的离开,只要不是最亲的,都是无关痛痒的,我们这个年代,也本来是这样啊。也许吧,也许是这样,但是不变的还是留在骨子里的血和善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从成人以来不同阶段的乡愁的定义,那么乡愁到底是什么呢?也许,乡愁真的不是把家乡时刻放在心里,而是由脚下的土地便想起还是家乡的玉米最好吃,还是家乡的儿时有趣。我不得不说自己已经开始变得,变得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不再渴望家乡的玉米,我不再怀念家乡的儿时,因为那里多了些现代化的同流合污与盲目,不再纯粹,但是我会想起,我曾在那里待过。
二十岁出头的年纪便体会到了生活的压力,有时候想想还是童年好,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小时候的我们渴望长大,长大的我们又怀念童年。也的确是这样的,很多话在乍一听到时便觉得是过眼云烟,听了就会忘记,但是过后回忆起来,还真是那么个道理。很多东西都没变,只是实际意义上的没变,其实都变了,比如我,比如我们。我不再贪恋亲情之外的其他归属于亲情的情,我不再想念朋友圈之外的友人,谁敢说生活不也是如此,拥有的时候始终不忘失去。
来自光年之外的希冀,这里没有病痛和悲伤,这里没有失意和绝望,但是我们要始终记得,我们是父母的孩子,而父母又是那个搭上时光列车永远找不到反向的人。
想我所想,爱我所爱,做我喜欢做的事,不忘屈辱,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会再次相遇,而它出现的方式便是胆怯与仰慕。无需和他人比较生活好坏,因为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无需和他人攀比孩子的荣耀,因为这世间比那荣耀更荣耀的事情很多,比那荣耀更难过的事也不少;反而要时刻记得磨灭你的自信让你变得自卑的人,因为终有一天我们的能力会给TA一记耳光;也要时刻记得鼓励你支持你的人,因为他们值得我们永远用心对待和爱。
来自光年之外的希冀,没有悲痛和绝望,来自光年之前的希冀,不止有爱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