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开始正儿八经的心态写文章,记得那时候也有个毛头小子在写文章,去咨询一个大佬,问:我写的文章怎么样?大佬说:年轻人千万别写什么鸡汤,趁年轻抓紧时间赚钱。
我看了,心想,大佬傻吗,不为赚钱写啥文章。
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意识到,太年轻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深度根本不够,思想永远是往下兼容的,年轻人大多是无病呻吟,吸引的也总是更年轻的学生群体。
太年轻,就要套用一句东北话:干,就完了。
年轻属于体验阶段,不要给自己设定太多的标准,如果非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标准,那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认知是啥,如果套用定义就是: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大脑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说白了,认知就相当于中央处理器,眼耳鼻舌等传感器接收外界信息传入大脑进行认知处理,再传递给眼耳鼻舌口足等执行。
人和人的区别,除了身材外貌,家世背景,大多就是认知,比如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就是认知在作怪。
但认知这玩意儿虽然能说出来,但真的不好训练,因为每个人的背景不同。而且认知这东西体验大于一切,就是你只有经历了才能融入意识之中,成为真正的认知。
有个故事说穷人为什么会穷,一个富人看一个穷人在辛苦地耕田,就送给穷人一只鸡,说只要好好养,就能下很多蛋,蛋攒够了就能卖钱,攒了钱就能买只羊,大羊下小羊就能买一群,卖了羊就能买头牛,买了牛就不用自己辛苦的耕田了。
结果第二天穷人就把鸡宰了美美地吃了一顿。
这就是有的时候你即便知道了一些东西,由于当下的环境状态你仍然会掉入当下的思维陷阱。
还有一个十分风靡的学问,吸引力法则,从国外传进来的,有个记录片叫《秘密》,可以搜搜看。意思就是你如果想成为富人,就要在头脑中演绎成为富人的感觉,越详细越好,比如我想要一辆跑车,然后想象开跑车的那种感觉,怎么手持方向盘,踩油门,仿佛听到了车的轰鸣声。就这样天天想象,就会吸引你想要的东西到身边来。
这个东西有用吗,确实有些用处的,但是不能夸大。吸引力法则相当于结果论,并不是方法论。好比隔着长江你看见了一头猪,只要你想吃猪肉的愿望够强,你就能渡过长江,结果一群人奋不顾身跳进长江全淹死了。
这也有点像夸张点的义和团,相信子弹拐弯就能拐弯。
改变认知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演练。要高考了,模拟现场考试的场景,消除紧张感。明天要开晚会了,大家都会排练上几遍,就是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来提升自己对场景的认知,从容应对。
科技时代,也出了很多新鲜的东西,例如VR,可以虚拟真实的场景,也能很好的训练认知。
当然,形成认知最终还是要靠实践,这个靠模拟演练是无法代替的。
小时候上台演讲,台下已经演练了几十遍,台词背的滚瓜乱熟,结果一上台,望着下面的人群大脑瞬间一片空白,什么都说不出来。可见,模拟的局限性有多大。
下面喊杀喊打,上了战场吓得哇哇大哭。这跟网络喷子一样,网络上喷的欢,见了面怂的一批。
但是说了这么多,我对认知还是有点自己的看法。
记得小时候我爸说,要是让我当什么什么官,我也能干,我当时说,别吹牛B。但是现在想想,其实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认知最大的不同其实是看问题的角度,有点屁股决定脑袋的意思。
比如你坐上了领导的位子,那你考虑问题的角度肯定就不一样了。做员工的时候考虑的是当下手头的工作,但做了领导原来的工作在你心中的分量肯定就不一样了,考虑的多是全局。站在山下和站在山顶看到的风景怎么会一样?
在古代还实行过卖官呢,官都能买卖,可见这东西的弹性有多大,屁股坐上了自然就会了。
当然,做官容易,做好官却难,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认知的不同一部分就是站位的不同,大部分人没法往上混就是因为占不到位,学历,年龄,资质,一层层的门槛。其实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也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但你就是占不到位,所以只能处于低位的认知状态,一直循环。
认知没有好坏,只有有效和无效,低位的认知对高位无效,高位的认知对低位也不一定有效,如果能同时拥有两种认知那就厉害了。
所以位子坐的稳的往往是从低位爬到高位的,而不是空降过来的,爬上来的拥有两种认知,能清晰的知道不同位子的人的心理。
大家看一把手往往是拥有丰富的经历的,比如下过田种过地,去过边疆,治理过大城市,能看指标还懂科技,整天各地各个部门考察,这种历练让人有全认知,对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心理都有很好的认知,才能统筹兼顾。
所以年轻人还真没什么好办法,干,就完了。多看书,多加班,多争多抢,多表现,多说多做,争取往上爬。
大部分人发财都不是在30岁以前,慢慢攒钱,买房结婚,慢慢升职,角色变化,经历增多,认知不断变化,30以后到40左右心态渐渐趋稳,这时候认知到了,做事成功率才变高。
谁都有个养鸡的过程,条件好点的上来就养羊,但都需要熬,有些人熬不住,杀鸡取卵,大吃一顿,又陷入不断养鸡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