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写作有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文字表达不再是文绉绉的,而是日常口语化的,是吐槽、是互动。
口语化的缺陷就是啰嗦,并且缺乏韵味,再加上网络发展,写作门槛降低,现在的写作像是吃面条一样容易,文字像是烂大街的白菜,又像市场里的廉价商品,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
那么对于有志于沉淀优质原创内容的写作者来说,该怎么避免口语烂大街的情况,如何从众多鱼龙混杂的写作中脱颖而出呢?
答案或许早已有人告诉了我们。
据说白居易每创作一首诗,都要先给老妪念一遍,如果老婆子听得懂,那就算过关了,如果听不懂就再三修改直至老妪点头。
也就是说,白居易的诗语言直白,浅显易懂,连一个老太婆都能听懂。换到现在就是语言朴实无华,口语化,通俗易懂。
那么为什么白居易能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人呢?
关键在于“意”。
白居易的诗的确朴实无华,但是这朴实的文字连缀成句,就透着真切的情感、优雅的意境。
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外国作家,读他的作品,你会觉得他的每一个字都是平淡无实,但是当那些散落无实的字连在一起,就透着不可名说的味道。
他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理”,语言只占据了整个作品的十分之一,像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剩下的代表立意、思想、意境的90%则深入海底。
我想你已经知道我说的谁,他就是《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是我很崇拜的作家之一。海明威提倡用最简洁的语言去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意境。
那么答案已经一目了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写作口语化是无法避免的,毕竟不可能再用文言文去写作,但是口语化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去传达尽可能多的东西,如何说一句话,却让读者感受到你不曾出口的那剩下的九句。
关键在于,如何让自己的文字洗练,用最直白的语言去营造最悠远的意境,传达最丰富的思想内涵?
文字洗练在于表达,靠的是感觉和技巧;高俊的立意、丰富的内涵仰赖于思想的独特和深沉。
其实又回到了文学创作的根本,多读、多思、多写。
多读就是广博地涉猎,深入地挖掘,读书不曾破万卷,又何谈见识、眼界和思维。一年读不来几百本书,嚼烂几本经典,谈思考和写作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量的积累才会带来质的飞跃,这是最基本道理。
多思,就是说你看到一个东西,有没有触动,会不会去联想。想的多了,脑子里就有想法,就有喷薄和表达的欲望。读书的目的,就是启发思考。
至于多写,想要纠正的一个错误是,很多人觉得写作是一种天赋,无从学习和传授,但事实是写作就像其他任何一种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取的。唯一的区别在于,不同的环境和机遇,不同的性格和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和感悟,有人感受得深,就写得深沉,有人活得粗糙,便无事可说。
一年没有读个几百本书,没有翻烂几本经典,没有像蛛丝似的敏感地矫情几下,没有踏踏实实写个几十万字练练手,又如何指望文字能够洗练,如何指望文章的立意能够深远,思想能够深刻。
中国文学史上,也有许多文艺创作理论,经常说的可能是陆游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该句源于陆游辞世之时(84岁),给其子陆谲写的一首诗。陆游认为,一个作家作品的好坏,由其经历、阅历、见解、识悟决定,更包括作家本身的才智、学识、修养、操守等形而上的东西。
要想写出好诗,就要格物致知,身体力行,去探索、感悟、砥砺生活。
其实不光是诗,任何文学创作都是如此。
最后,奉上陆游的老干货,共勉。
示子谲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长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