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在人群中,看起来就像一颗沙粒,没什么特别。因为除了活着就只是活着,好像我们很难“出人头地”。比如吃饭,它本质就是为了填饱肚子,不至于遭受饥饿而带来的痛苦,我们很少为了一顿饭而花时间去计算营养的搭配:吃什么比吃什么更有营养。因为只要一想,我们就要舍弃很多:睡觉、吃鸡、聚会……所以,我们很忙,忙到工作随便做做、日子随便过过,最后懒得挣扎和思考。
那么,较真儿这事有怎么说呢?在茫茫人海中,所谓的鹤立鸡群是怎么做到的?是否有“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可能?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做?
记得有一个新媒体的小伙伴,运营着公司的微公号,几乎每天八篇复制黏贴的内容,搞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来问我:为什么阅读量仅仅只有数十个?我相信她的态度足够认真,我也相信她更新的也很勤快,但我同样相信她的话———即便你做对这一切,你还是无法吸引更多的人。这是因为你进入到了一个快速迭代更新的时代,而你又是可以被取代的。当我们刚刚到了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是可以从旁学习,掌握其技能,目的就是为了让你能独当一面,然后胜任这个工作。但这个时代不是这个逻辑。
现在的时代里极少允许一个人在原地踏步,它要求人们去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你更新八篇,还是一百篇,你能推成出新才算达到及格线。“如何做”是对职场小白的基本要求,但对于想拿高薪的人来说,“如何做的更好”才是最终目的,否则就毫无意义。如果那位新媒体小伙伴决定一开始就抱着“内容为王”的态度,那么无论之后运营的如何,她最后的文笔多半要好很多。哪怕她实在不会写,可以当网上找类似的,自己拼拼凑凑,修修改改套路一个出来。在拼拼凑凑,修修改改的过程中,她会慢慢提高动手能力,越变越好。
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但因为这让他们动了脑子、浪费了玩的时间。他们认为,如果我做到了70、80分,只要不算太差,那结果就不差了吧。那个抱怨没有阅读量的人,之所以没有阅读量,原因是内容还不够紧跟热点,还不够与社会事实同步,要时时关注火热话题,那么自然就能增加阅读量了。
这样的想法没什么不对,可是能想通文中提到的那几个工种吗:
洞穴潜水员
鳄鱼心理医生
水上滑梯测试员
蛇毒提取者
陆路旅行领队
专业特技演员
本身这个时代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很早时候发生的阶层跨越,都是属于偶然事件,但是现在的时代早就变了模样——跟自己较真才不会被替代。今天有人做着一份一万多块前的活,认为自己算是到达顶点了,他哪还有什么勇气改变自己的现状!谁乐意没事找事“当出头鸟”呢!在绝大数的情况下,都是让干嘛干嘛,被动的接受。在进入职场的后期,每天好像都在重复一样的事,都是曾经遇到过的问题,然后,人与人的差距就会从此拉开,知道了如何应对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将问题避免。吃了几次大亏后,他算是入门了。
如果看我们自己的话,情况会变得更加不一样:客户群体很特殊,几乎很难说自己做到了完美。就连李老师都说过:舞台是遗憾的艺术,他和王小丫同台主持过、又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现在依旧不改工作的腔调,他是科班出身?他缺钱?都不是,从来就是想将事情做到更好,仅此而已。
有人看到会激动的说:你讲的这些不过是个人工作的习惯,又不是方法。是的,在这个时代没什么方法让你一夜暴富,除了运气,如果你还不具备这样的“狗屎运”,自身的实力是唯一成功的基石。在每天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蕴藏了这样的契机。你要是想提高事情的质量,就需要学习一点点东西。所有这些一点点累积起来,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运用到,这就是你的所得,谁也拿不走。
我知道,这样的做事方法很极端也很痛苦,仿佛生活里就一直跟自己过不去,仿佛为了解决问题,都一直苦思冥想,而“郁郁寡欢”,但你想有所成就(除了运气),就得这样,除非你终身一事无成,郁郁不得志而落败。即便作为普通人,也不可能中规中矩的按照前辈所说的标准做,因为行业的标准总在瞬息万变,以你的变来应万变。我们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作为零部件,你得“马不停歇”,时时更新自己的软件,而不至于老化和受损,出力之外,还要跟时代保持一致的调性。
关键的是地方就在这里:无论你怎么做,你总要学会成长,然后下一次就会轻松一点,你就可以骄傲的问老板要高薪。没有太多的机会一直让你试炼,也没有太多样板让你模仿,你就是核心,你就是舞台的主角,你只有不断进步,这才是跟自己较真的结果,而你能做的,就是为机器提供动力。
所以,不必因为跟自己过不去而感到不快,我们都是一颗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