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面试官问我,你有没有对哪个领域有足够的钻研和深入的思考?
我回顾了20多年的人生,回顾了我所有的兴趣爱好,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精通某一项技能,也不曾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的思考。
虽然看了不少书,但看书的速度慢,书评也是随心所欲地写,从来没要求过完美;
虽然自认为看了不少电影,但只注重剧情,连导演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都懒得想;
虽然也健身,但顶多能分清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虽然也追星,但有时连偶像的优点都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不是没兴趣,是兴趣只流于表面,时间稍微长一点,兴趣就自动变成无趣了。
也许没有拿到特别理想的offer,并不只是面试技巧的原因,也跟我任何事都缺乏深度钻研的性格有关。而这种不愿深钻,缺乏耐心的性格,是注定成为不了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的。
为了有所改变,我希望能在感兴趣的领域有所钻研,可以是追星,也可以是游泳,或者电影和旅游。
今天,我要交上我第一份的答卷,有关追星模式和粉丝经济的深度思考,不是站在一个粉丝的角度去崇拜自己的偶像,而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试图去了解粉丝的心理和追星文化。
一.追星族的心理
可以很肯定地说,追星不可耻,也不是病态,只要把握好尺度,积极影响是大于负面影响的。追星族随着自己狂热程度的加深,会从追星小白逐渐过渡到追星大腿再过渡到“骨灰级粉丝”,这期间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基本会按照下面的流程图改变。
追星小白可能只是把偶像当做一种娱乐消遣,闲暇时看看偶像演的电视剧、为偶像打榜投票、在偶像的微博下面评论刷存在感、购买偶像代言的商品。但这种追星方式只是单向的,也就是“你我本无缘,全靠我花钱”的方式,这种单向模式只是靠粉丝单向的无限度的付出来维系,因此粉丝当没有兴趣时,可以转头就走。
随着情感投入的加大,会从追星小白成长为追星大腿,大腿们多寻求一种和偶像双向互动的追星模式。例如看演唱会或见面会,你的某一声尖叫可能就会引起偶像的注意,这种有偶像反馈的追星模式,会使粉丝们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对于追星大腿们,偶像更像是一种目标或文化符号,吸引着追星族去掏钱从而获得双向互动的机会。
如果继续加大情感投入,追星大腿们则会升级成为“骨灰级粉丝”,荣升成为“骨灰粉”的粉丝们,已经满足不了只是见面会上的双向互动,他们更多的去寻求一种偶像的“定向反馈”来获得满足感,例如希望获得偶像的签名,希望偶像能回复自己的评论,或者和偶像进行一对一的近距离交流。换句话来说,“骨灰粉”级别的粉丝们不满足于偶像“一对多”式的互动,而希望获得偶像“只给自己”的互动体验。对于这个级别的粉丝,偶像不再是一个信仰和目标,更多的是像亲人和朋友,粉丝们希望能获得朋友的定向认可,甚至希望能参与朋友的人生,获得“参与感”带来的心理满足。
从这个流程图来看的话,似乎一切被认为是“脑残粉”的行为都有理可循了。粉丝在偶像生日那天做声势浩大的应援,不过是在寻求偶像的双向互动,希望偶像能注意到并表扬一下粉丝群体;粉丝跨越半个地球去看演唱会,也是为了能进行双向互动,甚至希望能获得签名等定向反馈;粉丝不满意偶像的经济公司时会集资帮助偶像换公司,也是为了能够参与到所谓“朋友”的人生中,获得参与感。
所以,新时代的偶像崇拜绝不仅仅是“单向化”和“神圣化”,通过发达的社交网络和媒体平台,粉丝能轻易了解偶像并获得双向反馈。追星早已不是过去的单方面无限遐想和付出,而逐渐变成了“你情我愿”的模式,既然已经“你情我愿”了,那么追星行为也摆脱了过去被认为是可耻、不理智的标签。
二.偶像如何维系粉丝
说完了粉丝,开始说说明星偶像。毋庸置疑的是,互联网时代下,偶像即使实力不达标,也可以火的发紫,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我认为,偶像要维系粉丝,维持高人气,无外乎三种模式:实力模式、人设模式、养成模式。
1.实力模式
传统时代的偶像维系粉丝的方式,用自己高超的专业技巧来吸引粉丝,例如唱歌好的歌手、演戏好的演员、得过冠军的运动员等。即使什么都没有,长得好看也可以维系粉丝,因为长得好看也是一种实力。这种通过实力来维系粉丝,无疑是方法最简单、效果最显著的方式,但可惜,太多偶像并没有合格的专业实力。
2.人设模式
对于专业实力不过关、长得还一般的偶像,在新媒体时代又出了一种走红方式,就是——卖人设。这种方式正在被当红的小鲜肉和流量担当们广泛使用。
人设,就是人物设定,当今“360度的完美女神”已不再被粉丝追捧,所以偶像们开始“故意”or“偶然”的表现出一些戳到粉丝萌点的小特质,粉丝和经济公司们就自然把这个特质变为了偶像的标签,也就是人设。常见的有:
【耿直人设】:例如把直言不讳和情商偏低说成是耿直,wuli涛涛就是这样。
【政委人设】:随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德体制建设,结果开跑车出事故后还逃逸。
【X三岁人设】:30岁的偶像不时表现出3岁的情商和智商。
【老干部人设】:主要表现就是高冷和喜欢繁体字。
【总攻人设】:女明星们经常卖的人设。
既然粉丝们不在乎人设的真实性,路人们又哪会去在乎?只希望卖人设的偶像们至少能hold住自己的人设,之后尽快向实力模式转型,因为人总不能装一辈子吧。
3.养成模式
进两年新兴的模式,来源于日韩的造星模式,主要是让偶像在出道前就广泛吸粉,粉丝相当于看着偶像一点点成长,粉丝中肯的建议有些也会被采纳,让粉丝的参与感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养成模式的粉丝通常更长情。典型的养成模式是tfboys和李宇春。
无论偶像通过哪种方式维系粉丝,目的都是使自己保持一定的人气,人气就意味着流量和商业价值,这也就是粉丝经济。
三.什么是粉丝经济?
新世相曾经说过:新时代的粉丝经济,只拥有名气的明星不复存在,拥有追随者的偶像拥有一切。
在这个流量和内容为王的时代,拥有名气和地位不一定带来流量,但拥有追随者肯定会引来流量。所以,经济公司越发不注重培养明星的实力和地位,转而去挖掘明星的流量效应,通过各种手段为明星创造内容和话题。也因此,新时代的粉丝经济主要靠流量决定,谁的流量高,商业价值就高,这种用流量数据达成的商业协议也注定不会长久,商家的逐利性使得他们会频繁的更换“流量包”。
粉丝经济也分成两种,一种是企业找明星代言,吸引明星的粉丝来购买企业的商品。
最典型的例子要属OPPO的流量代言人了。OPPO在产品和渠道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愣是利用粉丝经济在国产手机市场上杀出了一条道路。
可以说,能代言OPPO的明星,其实并不值得骄傲,因为,他们已经被认定成了“流量担当”,一旦这些明星的流量效应有所下滑,OPPO就会毫不留情的抛弃他们。
OPPO R5/R7的杨幂:
OPPO R7的李易峰:
OPPO R7s的鹿晗:
OPPO R9的杨洋:
另一种粉丝经济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产品,创造出自己的粉丝流,典型的例子有小米的米粉,苹果的果粉,锤子的“老罗”粉。这种粉丝经济相比于直接利用明星的流量,企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链,且要有过硬的产品做支撑。毕竟,粉丝经济不只是卖情怀,小米的窘境和锤子的低销量都证明了没有过硬的产品支撑,只靠情怀维持的粉丝经济的脆弱。
四.利用粉丝真的好吗?
粉丝经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偶像和企业联合,利用粉丝的消费能力,达到为企业盈利的目的。但明星有钱赚,粉丝乐意为偶像花钱,企业营业额有所增长,能达到三赢的局面,粉丝经济功不可没。
粉丝真是傻得可爱的一类人,他们心甘情愿地被消费,为偶像买单,同时包容偶像的一切,为了偶像学吵架、学照相、学剪视频,为了偶像努力赚钱,在追星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粉丝也是最无情的一类人,当新鲜感退去,当偶像的容颜老去,许多粉丝也会扔掉以前花大价钱买的CD和写真集,毫无留念地转身离去。因此,希望偶像们都能在利用粉丝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毕竟流量只是暂时的,实力却是永恒的。若小鲜肉们仍然凭借着自己的高人气各处接代言、演烂片,相信粉丝们也不会被你们所创造出的人设迷惑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