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让每个员工都成为“老板”不太现实,但让每个员工都具备“老板”的心态是可能的。管理的“理”就是想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件事、改变一个人。如何改变?管人先管心,引导员工自修“心力”极为重要。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得好: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管理。无管理不是不管理,而是有所管有所不管,也可以说是自主管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持之以恒更难。
作为“心力管理”的核心,“心力”开发就是要引导、发挥、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心为着手点,让员工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对企业产生公正感、安全感、价值感、工作使命感、成就感,最终内化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
犹太人认为,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拿到自己的口袋里,二是把自己脑袋里的东西塞到别人的脑袋里。这说明,思想上的沟通和认同绝非易事。“心力管理”的对象是人心,“心力”的形成和“发力”通过员工心灵的力量来实现。管理源于认同,认同源于接受,接受源于调整心态,修“心力”重在心态引领。一般的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心田”却会“变戏法”,同样的东西放进不同人的心里,会产生不同的因缘,得出不同的结果。
什么是“优”?“人”从“尤”,意思是人要做到极致才能称为优秀。要管理好企业,重要的是人心教化。有责任心的人永远胜于有能力的人。一个人自修好“心力”,有了认同感、有了责任心,就会自动自发,完美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甚至主动争取做得更多,让满腔热情成为一种习惯。这些年,我们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故事,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员工的内心,引导员工自修“心力”,形成了“黑松林”独有的软实力。
只有当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一致、与企业精神相统一、员工责任能够成为企业人格化的一种根本体现时,员工才会发自内心地认同,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归属感,进而善用其心,发挥思想、感情、信念、价值观的作用,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自净其心,克服落后思想、消极感情、不正确价值取向,自省自净,提升精神境界;消除恶心,克服不良倾向、错误思想;增加爱心,敬业爱岗,从内心产生一种工作热情,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当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与员工的经济冲突日益演变为价值观的冲突。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的工作默契,正需要演变成一种心理契约,而“心力管理”正是这种心理契约的基础和平台。
成功管理的体现,不在于让员工每天干多少活儿,关键是看员工“心力”修到何等地步,能否参与并融合于你的管理,是否有一颗全力以赴当家作主、做好工作的责任心。一旦每个员工有了参与和融合的意识,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会大大不同,对待工作就会一丝不苟,自动自发用心自己做、做自己,干什么都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