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大宋宫词》里,涂们饰演的宋太宗赵光义,被骂惨了,弹幕一水地说这老头不招人待见,有事没事揪着人女主角刘娥不放,搞得好像在跟儿子争风吃醋一样。
当然,这只是开玩笑。
赵光义这个人,在宋朝皇帝中,可是数一数二的心黑手辣。
“烛影斧声”、疑杀亲兄的争议中,坐上了皇帝之位。为了将皇位稳稳地传到自己儿子手里,借“卢多逊一案”,迫害自己的亲弟弟赵廷美。两个亲侄子赵德昭和赵德芳的死,也和他脱不了干系。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大宋朝第二位帝王赵光义的血腥皇权之路。
宋太宗继位之谜
赵光义共有兄弟五个,他实际排行老三,但是老大和老五早死,就剩下赵匡胤、赵光义和赵廷美这哥仨。
所以现在,大家都管赵匡胤叫赵大,把赵光义叫赵二了。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了皇帝,第二年,就任命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府尹。
多年来,赵匡胤南征北战,京师事务就交由赵光义打理。光义的官署号称南衙,网罗了一大批文武人才。
公元973年,赵光义进封晋王。
五代时期,“亲王尹京”算是准皇储配置了。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前就是晋王兼开封府尹。照这个趋势发展,赵光义将来继承大统,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正儿八经的太子,最后被废掉,被换掉也不是没有,更别说准皇储了。
而且,太祖晚年与赵光义也颇有矛盾。太祖一度想要迁都洛阳,其中有部分原因就是试图摆脱赵光义在开封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势力。
总之,对于赵光义来说,只要没登上那个位置,你就始终只是个候选人,变数永远存在。
好在“天公作美”,光义苦干十几年,终于等到了大哥的死讯。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赵匡胤忽然驾崩。次日,晋王赵光义顺利即位,当年就改元太平兴国,开始了“宋太宗时代”。
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但,赵匡胤为什么突然就死了呢?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历史,只给我们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疑案。
据记载,太祖死前的十月十九日晚上,天气骤变,下起大雪来。太祖召来了赵光义,兄弟两个摒退左右,畅怀对饮。
侍从们远远只见烛光下,人影移动,好像是赵光义突然离席,又突然入席,又似乎是有所谦让避退的样子。
两个人一直喝到三更,只见太祖大声对光义说:“好做,好做!”还不断手持柱斧(一种文房用具,也称玉斧)击地。之后光义离开,太祖解带就寝,鼻息如雷。
四更左右,太祖竟这样在睡梦中死去了。
宋皇后急忙命内侍都知王继恩,去把太祖儿子赵德芳找来。但是王继恩认为,宋太祖素来打算传位给赵光义的,竟然自作主张,没去通知德芳,而是直接去开封府找了晋王。
王继恩回来时,宋皇后赶忙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到了。”宋皇后见到赵光义,愕然失色,马上改口喊官家,说:“我们母子性命都交给官家了。”
当然,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太祖是被太宗害死的,但这事毕竟太诡异了。
一向身体健壮的赵匡胤为何会猝死?太祖那句“好做”,是指“好好做”,还是“你做的好事”?王继忠为啥没去通知德芳,反而去通知了晋王?
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答案,但“疑杀亲兄”这顶帽子,宋太宗恐怕是摘不掉了。
德昭德芳之死
赵光义即位后,下令太祖赵匡胤和弟弟赵廷美的子女,与自己的子女一样,都称皇子皇女。任命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后改封秦王,表明自己沿用太祖时皇弟尹京的旧制。
很显然,这些都是为了收拢人心,并彰显自己继位的正统性。
但这么一来,廷美以及太祖的俩儿子德昭和德芳,都成了皇位的候选人,而且按道理讲,是比自己的亲儿子们享有优先继承权的。
想来,太宗为此也是辗转反侧吧。
公元979年,太宗攻灭北汉后,乘胜北征契丹,想要夺回燕云之地。可惜天不遂人愿,高粱河一战,宋军被辽军重创,太宗也受伤溃逃。
打仗的时候皇帝找不着了,这可不是小事,军中大惊,以为他死了或者被俘虏了,就有人提出,拥戴随征的德昭上位。
但很快就有消息传来,说皇帝没事,拥戴之事也就作罢了。但这依然让太宗感到很后怕,一直耿耿于怀。
回师之后,太宗因为北征失利,心情不大美丽,一直拖着也没对剪除北汉的功臣行赏。
底下人当然不满了,就有人撺掇德昭,去提醒提醒太宗,德昭这憨憨还真去了,这可不正触了太宗的逆鳞,他冲着德昭大怒:“等你做了皇帝,赏也不晚!”
这话说得很重,显然是抓住军中拥立之事不放。
德昭被吓得够呛,估计是觉得前路无望了,回去就自刎而死。史载:太宗闻讯,抱着尸体大哭道“痴儿,何至此邪!”
至于几分真几分装,咱也不知道,咱也不好说。
巧合的是,两年以后,德昭的弟弟,年仅二十三岁的赵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了,《宋史》说他是“寝疾薨”,意思就是说在睡梦中突然去世了。
赵廷美之死
如果说太祖之死尚扑朔迷离,德昭、德芳之死许是意外,对廷美的迫害,就显得比较赤裸裸了。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三月,有人向太宗“告发”,说赵廷美准备在水心殿落成的庆典上,犯上作乱,谋害皇帝。
于是,太宗罢去了廷美的开封府尹,将他调到洛阳任西京留守。
这事,大概率是没什么证据的,否则,以“犯上作乱”的罪名,却只是从开封市长,贬到了洛阳市长,处罚未免也太轻了些。
不久,宰相赵普又向太宗报告,调查到卢多逊与秦王廷美勾结谋反。
卢多逊立即被罢相下狱,严刑审讯。审出来的罪状,大致是卢多逊曾派人向廷美密告高级机密,还向廷美表忠心说:“愿宫车(指太宗)早晏驾(指死去),尽心事大王。”
廷美也表示“愿宫车早晏驾”。
最终,卢多逊被削夺一切官爵,连同家属流贬崖州(今海南崖县)。廷美被免除一切权力,勒令归私第,他的儿女也不再称为皇子皇女。
而当时牵涉本案的属吏和证人,都被斩首在都门之外。
经此一案,廷美在朝中的势力,基本上被彻底扫尽。
五月,大臣李符不知是为了迎合太宗,还是受人指使,上奏说廷美一直心怀怨恨,请求把他发配到偏远地区,以免再生事端。
这可不正中太宗下怀,马上下旨把廷美降为涪陵县公,贬到房州。
房州就是现在的湖北房县,是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境内山林四塞,地势险峻,气候高温高湿,久居其间极易生病,被称为“瘴痍之地”。
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废了之后,就曾被贬到这里,也是当时流放后周退位小皇帝的地方。
廷美被贬到此地后,忧悸成疾,两年后就死了,年仅三十八岁。
廷美死后,太宗还对宰相李昉等说,廷美是乳母耿氏所生,非自己亲弟。但是《宋史·杜太后传》明载杜氏生五子,廷美位序第四。
可见,这又是太宗为了掩饰自己逼杀亲弟弟的不道德行为,故意瞎编出来的。
至于卢多逊一案,除了审讯出来的所谓“密告高级机密”,“愿宫车早晏驾”之类的,并没有任何谋反事实。而且涉案属吏当时即被杀,死无对证。
《宋史·赵廷美传》把这一冤案归罪于赵普。因为赵普和卢多逊久有龃龉,结怨很深,便搞出冤狱,打击对手。
我们这位宋太宗,到底是同谋?是默许?还是完全被蒙蔽?大家就自个体会吧。
结语
先后收拾掉了两个侄子和弟弟,太祖一脉和廷美一脉已经失去了根基,太宗终于把皇位,成功传到了自己儿子手中,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
想想人家,也是十分不容易了。
不过,太宗的后代们,生育能力似乎都比较差,子女成活率很低,北宋的仁宗、哲宗,都因为没儿子不得不选宗室子继位。
而经过1127年“靖康之难”到了南宋时,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在颠沛流离中早夭。
太宗一脉的很多皇室成员,也都被金国掳去,反而是沦落为平民的太祖一脉的后人,没人注意,才保留了下来。
最终,赵构选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为继承人,是为宋孝宗。
于是乎,皇位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太祖一脉。之后南宋的几位皇帝,也都是太祖的后代。
不得不说,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