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网络视频上播出了一个新闻视频。一个妈妈跪在地上躺着的孩子边上嚎啕大哭,说“孩子,你不能走啊。是妈妈错了。” 哭声之凄惨,让人潸然泪下。
原来她和青春期的儿子在车上争吵,母子一言不合,儿子就跳车自杀。等到母亲赶快停下车来发现,儿子已经满身是血的躺在地上了死了。
这样的负面新闻,让我们总是在想,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现在的孩子怎么教育才好?
后续报道说,这个自杀的孩子,是单亲家庭。是妈妈一直陪伴孩子。妈妈平时对孩子非常严格。
为什么非常严格的教育,孩子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母强父弱,教育不出心态正常的孩子。
一般家庭,父亲应该是顶梁柱。父亲在家应该是说话算数。是主角。
但在有些家庭里,母强父弱。母亲说话算数。父亲只是个配角。在这样的家庭里,如果是母子,母女争吵,结局一般都是伤到筋骨。严重的还会造成精神创伤。甚至关乎到生死。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企业不景气,一直在家啃老。他常常找我聊天,说一些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他认为自己现在这样的窘境,都是因为在他的家庭里,妈妈的哆哆逼人似的管教孩子,才造成了今天自己这样的不健全的心里。造成了他现在不愿意接触社会,不愿意工作的现状。
他不愿意回首自己的青春时代。那是他心里最黑暗的地方。有太多的怨气积压在心里。
他的母亲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父亲是工人。从他记事开始,父母总是在吵吵吵。他的父亲偷偷对他说,这个家像地狱。没有一点温暖。
而他的母亲却总是嫌弃父亲没本事。窝囊!
由于他遗传父亲的基因多一些,孩子时代的他,就胆小,恐惧。不喜欢和别人交往。
不过,在他上高中以前,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妈妈在没完没了的数落他之余,还是对他比较放心的。
但是,阴差阳错,上了高中,竟然有女生喜欢他,并且还给她写了情书。当他接到这封情书时,内心变得极度不安。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真的会有女生喜欢他这个在妈妈眼里的窝囊废。但是女生热烈的情话,让他有了情欲的渴望。他把情书放在枕头底下,每天睡觉前一定会看上几遍。但是,他没有勇气接受哪位给他写情书的女同学的爱恋。。。。。。。
有一天,他上学时忘了将枕头底下的那封情书带走。那封情书依旧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下。妈妈在打扫房间卫生时,发现了那封情书。
于是,妈妈的疾风暴雨似的教育来了。先是让他写检讨。让他保证高中毕业之前不能和那个女同学再有来往。然后是对着孩子的爸爸大喊大叫,说孩子的今天就是爸爸的罪过。硬逼着爸爸揍孩子一顿。爸爸不从。但是也不愿意替孩子说句话。
妈妈更火了。她去学校找班主任告女孩的状。然后又去女孩的家,找他的父母。。。。。。。这场情书风波,沸沸扬扬的闹了一个多星期。搞得那个女孩差点得精神病。闹得他不敢上学。觉得走到哪里,都有人对着他指指戳戳。
从此孩子变得更不喜欢说话。更对妈妈有种恐惧感。
每天当他看见妈妈那种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自己的时候,他都觉得妈妈是在让他去死。那眼神,至今还戳痛着他的心。
我不敢妄加评论这位妈妈为什么如此强悍。原本应该做一个贤妻良母的人,非要把家搞个天翻地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母亲的强悍,会以代价高昂,后患无穷的毁掉孩子。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模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三个人,父亲,母亲,我。那么,就相当于“本我,自我,超我”的模型。如果母亲的强势在内心主导自我的话,那么我却不会有自己的超我。会变得心里变态。那么,代价就是要忍受“阉割焦虑”。这一类的孩子也就活在恐惧之下,然后,想做什么又不敢做什么,自我软弱,有些性格“懦弱”而已。
但是,如果父亲的角色缺失了,或者说,家庭中母亲是相当厉害的角色,那么,孩子的痛苦就要复杂而深刻的多了。孩子更可能出现抑郁等复杂的心理问题,不只是焦虑那么简单了。
结合开头青春期孩子跳车的惨剧,我们父母在教育青春期孩子的时候,不要把关注点都集中在父子或者父女的冲突上,也要把关注点放在母子或母女冲突上来。
随着女性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都开始上升,母亲开始更多的涉足到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不是不好。应该是有度。毕竟男女有别。角色不同。混淆性格的角色,不是件好事。会给孩子造成性角色混乱。
以前都是“子不教,父之过”,也就是说,孩?子教育失败,社会化失败是父亲的责任。那是因为母亲养育孩子到一定程度,比如三岁,然后,父亲就把孩子带走了,带到社会上去教会他怎么生存。但是,现在,母亲也参与到孩子的社会化进程。母亲的责任也相应的大了。
但是,尊重性别而不是无差别。
最后,我们说尽量不要对青春期孩子太过于强硬。因为,从历史经验和理论分析上,都是危险而且容易留下心理疾患的。而且,面对青春期叛逆冲动的父母也是应该可以选择有其他的教养方式。而不必要一定要选择接近“专制型”的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