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其实只晚睡了二十分钟,早上就迟起床了一个小时,略悔。可能因为昨天看完了《奇鸟形状录》,心里有些放松吧,就少了警惕感,睡过去了。书的确丰富奇特,村上自有常人无法企及之处,不过结尾有些不了了之的感觉,缺少余韵和震撼,可能书,最难写的是结尾吧,故事越精彩,越难写出好的结尾,因为地基筑得太高吧,后面要与之协调,要求自然更高一些。总之是结束了阅读的,也有了启发、受了影响。
起床后,就读起了严歌苓的《扶桑》,算是旧小说了,似乎是比《妈阁是座城》逊色一些,但还是值得读的好小说,“老掉牙的那种人之间最致命的情感”,这样的好句子依然有,即使我看了一遍,回想的时候自己再填充词语,也写不出“致命”这样的词语来,严歌苓的描述优势毋庸置疑。
匆匆写了字帖,确实是匆匆,老实说有时有点怀疑坚持的意义,但是毕竟写了一百页了,挺不易,就像苏格拉底的故事,每天做一件事情真得很困难,就这么坚持下去确实珍贵,就继续写吧。从此以后,除了刷牙之外,又多了一件每天必做之事。
写完就去了北影,这个黄晓明的母校吧,感觉有点不真实,不过根据百度信息好像确实是。不知道我坐的那条长凳,他是否也曾坐过,我走的那条小径,是否也有他的足迹。北影小得出奇,就这样的地方,中国时下最焦点最光鲜的人物就诞生于此?真有点难以置信。想起前几天看得所谓中国当红女明星的网络票选结果,第一名是“迪丽热巴”,这个名字着实不带什么感觉。不能说自己老了,但的确过了那样的年纪吧。小时候虽然不追星,但是说起黄晓明、赵薇、刘德华之类的名字不免兴奋,会因为他们的作品中包含的自己儿时的回忆而对他们怀有奇特的情感。但大学之后,就不再有这方面的关注了,这就是有一天,和自己的孩子再谈起明星时——他心向往之的名字我无动于衷,我怀恋无限的名字他困惑不解——的画面的伏笔吧。所以,有些疯狂,真得属于幼年吧,这些东西不可能一直留在自己身上。成年人,即使保有激情和疯狂,也势必包含一份理智吧。
这期间,妈妈打来电话,问我何时回家,我说不确定,打算开始找工作,妈妈以不无揶揄的语气说我怎么就闲逛够了愿意找工作了。我笑笑。
哪里就在玩儿。毕竟不再年轻,该负的责任要有能力担起。虽然对金钱没有什么欲望,对物质没有太高要求,希望人生的追求更纯粹更轻松,但当家人和朋友遇到难处时,可以毫不犹豫的帮他们分担,未尝不是一种富有喜悦的成就感。即使有这方面的意识,的确也辞职五个月了,相对一般人,是久了许多。纵然雄心勃勃地要给自己创设一个“间隔年”,这才半年,其实闲下来的时候还是会心慌,看着别人工作中的成就,自己不免有种毫无归属不被需要的失落感。但何尝真得能将五个月的时间都用来闲逛啊,正经旅游其实也就四天,其余时间不是在图书馆看书就是在大学听课。基本每天六点起床十二点睡觉,实在不敢偷懒,怕自己这是一种不思进取的逃避,只能努力看许多书来弥补自己没有工作的空缺。人活着不是为了工作的,但是挺可怕,没工作居然会心慌,感觉自己会被瞧不起似得。虽然不总这么想,但还是会有这样自责的瞬间。有这么样一个妈妈也是八千辈子修来的福气呀,辛辛苦苦供我上大学——真得是辛辛苦苦,没有半点夸张没有半点掺假的辛辛苦苦——却即使在觉得我一直在玩儿的情况下,也纵容着她眼里的安逸的我,不给我任何压力。她能这么宽容我,我真是感激。另一方面,也觉得我不是胡来的小孩吧,已经不是小孩,这理所当然,但从小到大,学习生活很少让父母担惊受怕,基本都是自己拿主意。做我妈这样的母亲,也确实省心不少啊。
和妈妈聊完一看时间,六点半了,话剧七点开始,时间很合适。来到演出地点,已经排好了长队,自己也加入其中。看话剧的人不少。长队之外,很多嘉宾已经从旁被工作人员很恭敬地邀请入场。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这样的事情自然无法褒贬。只是不免思索,有身份的人和没身份的人的待遇在这一刻的对比实在明显。不请自来和受邀而至的状况还确实不一样,不管大小会议、演出,只要是集体性质的有组织的活动,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都兴“嘉宾”这一套。没有嘉宾也要在现有的人当中择出身份相对不一般的人为嘉宾。主持人一一介绍,观众逐个给予掌声以示欢迎。原本掌声是情感的流露,是自己用自己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观赏情绪的一个行为,现在倒好,成了没有内涵的一个机械的仪式的傀儡。所有不含情感的礼仪行为,都是形式的傀儡。
好在话剧演出还不至于出现这些,演出前十分钟观众入场。因场地座位有限,分为左、中、右三部分的座位,观众只有资格在左右两部分就座。场地略显拥挤,观众席很快被填满,因为席位的确和嘉宾席的数量没法比。现场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在协调,站在人流中间,向大家呼喊着“请入场观众在左右两边就座,中间是留给嘉宾的席位”。
这时候有人不干了。“他明明没有来,凭什么要给他留着位子。就这一个座位我坐了不行吗?你们的嘉宾也不差这一个座位吧!”看不见长相,但语气理直气壮而显得愤怒。
“他不来是他没有诚信,我不留座位是我工作失职。您再没有座位坐,也不能做我们嘉宾的位置!”工作人员也没有客气。
之后是尴尬的安静。欣赏话剧之前却动怒了,不知还要以何种心情来谈艺术。本来是免费的话剧表演,演出者把座位留给自己的家人这也合情合理吧。不知这位动怒的先生哪里来的底气愤怒,不见得自己要求演员用行动告诉他“你欣赏这场话剧对我的支持比我父母来做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更有意义吧”。当然像图书馆那种地方的霸位现象确实是令人恶心,看不下去或挑衅或批判都是正义之至,但这不是一回事儿啊。
总之话剧——《狗儿爷涅槃》终于开始。
故事脉络接近《平凡的世界》,狗儿爷经历了“受雇地主——大公社——土地私有”的三个时期,土地的有无显示着他的地位的高低,显示着国家一步步发展的路径。有笑点,无泪点。
话剧开始约略五分钟,目及之处已经有三台亮起的手机在拍照,还有一个打了闪光灯,半小时的时候开始有人在窃窃私语,大约一小时的时候开始有人弓着身子从前排出场了。能体现出观众素养的是每一幕结束,都会有人带头鼓掌,随后其他人也会跟着动起手来。掌声的大小因该回幕的精彩程度而异。
舞台效果很不错,灯光的明暗控制也是恰到好处,背景、道具、服装都很有年代感,作为90后,去演绎那个与现在有了隔阂的年代的悲喜也算难得。会发现有些东西真得几百年不变,从有人类开始就那样,这些东西,就是男女情感的发生、发展在人的心中带来的触动,就是得势的张狂、失势颓丧的情绪波动。有些艺术的尴尬地带是,主人公在舞台捶胸顿足,观众却从某个未知的角度捕捉到了幽默意味笑出声来。这不能责怪观众,只能说演员的带入感和观众对话剧本身的理解都需要提高。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科技的时代,显然,科技的加入使得文艺的表达具有更丰富的视觉效果,但遗憾的是不管是观众还是演员的水平,和灯光、舞台的表现都有些相形见绌。抑或可以认为精神层次的提高远落后于物质与科技吧。
另外一个遗憾是:属于这个年代的深刻是什么?现在的我们,要使一个文艺作品有深度、有灵魂,还是只能演绎那个年代的故事。现代的故事,似乎很难逃脱浮夸与肤浅,精神世界经不起任何挖掘,我们似一栋地基不稳的美轮美奂的大楼,在底气不足中光鲜亮丽。
最后一幕,演员向左中右的观众分别鞠躬致敬,深深地、深深地弯下自己的身躯,几乎低得不能再低,观众也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是对艺术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