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书迷,又是崇拜才子的人,交友拜师一向把有才华爱读书放在首位,当然人品好的才子我更是青睐有加。离婚后单身至今十年,交往的人也都挑了又挑,总是对有才华爱读书又有趣的人失去免疫力。
除了择偶,我对有才华的人第一认同就是他们都能看书会读书爱惜书,看的书多见闻广博言谈有物出口成章的我更钦佩。
我认为真正有大才的人一定是博览群书强闻博记,爱书吃透书甚至能写书并写出好书的人。人类历史上出了多少文化科技巨匠,他们对推动历史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从小对文字就格外喜爱,妈妈做过民办老师,所以我识字较早,小不点就捧着连环画看个不停,要知道六七十年代不是每个人家都有条件给孩子买书,那时候物资也特别缺乏,父母却想方设法启蒙我和弟弟读书,开拓我俩的眼界,省吃俭用也给我们买书看。
六岁上学后,识字读书便不亦乐乎,不理会奶奶强调的“女孩子读太多书容易嫁不出去,女子无才便是德,书读多了人就发呆不好看……”上课下课都捧着书,吃完饭写完作业也看。
可是看的闲书太多,高一看《红楼梦》《三国演义》,还看张恨水,高二看琼瑶亦舒,差点早恋;高三的时候迷上金庸梁羽生,甚至想到少林寺学武当女侠。功课马马虎虎,高考成绩并不理想,进了师范院校,没当成学霸,却整天泡在图书馆和书店,生生把自己看成一个大近视。
到了毕业,同学们都为分配工作发愁,我还在书店报亭流连。有一天当时的教育局长给我们毕业生训话,大意是我们虽然读了大学,未必能当好老师,老师需要各方面能力,不能照本宣科,还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然后座谈问我们有什么特长,大家七嘴八舌说自己会干啥,有会拉琴的会种地的会修机器的会做饭菜的会唱歌跳舞的会演讲的会画画写大字的……总之都拼命表现,生怕分到不好的地方。
轮到我了,我想了半天也没啥特别的能力和特长啊,一激动说:我就会看书,能分辨好书坏书。有人就笑了,说谁不会看书啊。那时候我21岁,书呆子傻丫头一个,真的啥社会经验都没有。
局长也笑了,说能分辨好书坏书也是特长,但最重要的是能分辨好事坏事好人坏人。时光都过去二十多年了,我还记得那时候笨拙的脸红。虽然毕业成绩不错,但幸运没有降临到我头上,我没留在市内,被分到县城中学。
但是看书这一爱好却一直伴随我,即使最困难的日子,我带着父母孩子租房子,身边家徒四壁,也没有丢弃过我的书。从欠债数十万到有了安居的家,艰辛异常,之所以坚持到现在,可以说是书中的智慧和道理给了我勇气和滋养,让我能更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
这是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人自危,唯恐赶不上经济大潮。现在的学生没出校门就要为房子车子票子奋斗,谈理想和情怀都是奢侈。大学扩招后文凭和水平不能等号,弄虚作假的论文满天飞,成功学洗脑,真正能沉下心看书的人不多了。
科技进步,经济发达,资讯飞快,电脑手机网络世界容量巨大,为什么我们的心却越来越慌越来越浮躁呢?传统阅读的乐趣正在慢慢消失,出版业吃力地挣扎,书籍论斤卖,书店关了一家又一家,我不愿意变成现在这样。
我也不赞成学生只啃教科书和试卷,我告诉我的学生读书不只是为了考试,死读书并不会有长远的发展,中学要选择好的课外读物,要有分辨力,到了大学学科分开可以触类旁通,工作后也要多充电,读书的范围不要拘泥本行。
前几天世界读书日,人们争相转发,各个媒体也广泛倡导,其实应该每天都是读书日,把阅读和吃饭一样对待,成为习惯成为必须,那我们的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世界人类才会更加进步和有序,也更加和谐和温暖!
我愿读书到老,文字写作到老,很老很老我离去的时候身边有书为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