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呃,自从成为主人的孩子后,大家都亲切的用“巴甫洛夫的狗”来称呼他的孩子们了。他有很多的孩子,他爱我们每一个。这是我的主人,我很喜欢他毛茸茸的白胡子。
他每天都会在一个大房间里待很长时间,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去那里了,因为总会有许多好吃的东西。主人也非常喜欢和我们玩游戏,有时候会晃动一个有声音的东西,他说这是铃铛,有时候又会让一个东西突然变亮,他说那是灯。刚开始我们总是会被铃铛和灯吓着,慢慢的就不再害怕了,我们和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只要铃铛发出声音或者灯亮了,我们知道马上就会有好吃的,我和小伙伴们都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有趣最有爱的游戏了。
另外,我还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游戏,我们一流口水,主人就马上低头在本子上写着什么。我很好奇,有一次忍不住问了他,于是他一边摸着我的头,一边告诉我说有些动作是不用学习天生就会的,比如你一看见好吃的东西就会流口水,这叫做无条件反射;还有些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学习获得的,刚才我一摇铃铛你也流口水了,这叫做条件反射。主人还说这个房间叫实验室,他非常感激我和小伙伴们的配合,他得到的诺贝尔奖里有一半是我们的功劳呢。
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大的实验室里发生的故事,这里有好几个主人,他们都很凶,经常会打骂孩子们。有个孩子在实验室里待了50年,很奇怪的是他能够在实验室里待那么长时间,却在离开实验室后没几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电影里有一段话:“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我们的实验室虽小但很温暖,电影里的实验室很大却很痛苦,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会习惯这种痛苦最后还依赖它,难道痛苦会比温暖更好吗?
前些年有个空姐网上自曝在飞机上被武装部某政委殴打,而政委说自己没打,最后站出来作证的是来自非洲的一位留学生。跳进西湖救人的是乌拉圭女孩,大街上扶起摔伤老人的是美国女孩……每次看见类似的消息,我马上就会想起曾经听说过的“惩罚实验”,主人也会给他的孩子们好吃的,但吃过之后就会挨打,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为了不挨打宁可不吃。社会是个更大的实验室,是在进行类似的惩罚实验吗?伸出正义之手搀扶一下,作为惩罚就得扶一辈子?
有一个声音在说:不是狗决定了实验室,而是实验室决定了狗。
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的,不过电影同时也展现了实验室其实还存在着不同想法的孩子,他挖了20年的地道成功逃了出去。他用自己的行为默默对抗着整个实验室,他告诉我们: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能够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其实一直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而其他人根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
我喜欢这个电影,它不仅让我想到了我亲爱的主人,也让我看到了一种不被条件反射洗脑的新生活。这个叫安迪的人可以成功逃出实验室,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相信你们也能够成功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