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富论》一书,我想大家的最深刻印象莫过于“看不见的手”的经济学观点,它被誉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而对其作者亚当·斯密的印象则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的评价,无论是作者的思想观点还是《国富论》此本书在全世界范围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包括后来马克思的《资本论》里的不少重要思想和观点都源自于此。然而这些都仅仅只是抽象的高度概括,要想了解此本书的精髓所在,作者观点的构成和来龙去脉,还需要深入的去研读。本书一共分为上下卷,在印刷上分成上下册两本书。下面来浅谈上卷(上册)的内容:
上卷一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为:论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各种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依照来分配给人民各阶级的自然秩序,它包含了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主要包含了分工理论、货币理论、价值论,以及构成价格的基本要素、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第二篇为:论资财之性质,蓄积与使用,包含了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第三篇为:诸国民之富的进步,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在此把上卷内容按照顺序列出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
一、分工理论。
作者开篇就着重的提出了分工的作用和影响,作者认为劳动是国富的源泉,而分工它则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只要在每一种工艺上能够被采用,就可以按照比例引起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在产业与改良达到最高程度的国家,各种职业的分立通常最为发达。最富裕的国家,在农业和制造业上优于其它国家。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二、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三、价值理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交换价值表示因占有某一物而取得的对于其它货物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其交换价值往往极小,甚至绝无;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其使用价值往往极小,或者绝无。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例如,物类中,水的用途(使用价值)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反之,金刚钻虽无多大使用价值可言,但需有多量其它货物,才能与之交换。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货币的主要功能是流通功能,流通中主要涉及的是物品的交换价值,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的支配原则是什么呢?需要弄明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的真实价格的是什么?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究竟是怎样几个部分?第三,什么事情,是价格某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自然率或普通率,有时又低于其自然率普通率?换言之,使商品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好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接下来我们看看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以及构成价格的基本要素,和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
四、构成价格的基本要素、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
亚当·斯密指出,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方便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予自身劳动,最大部分已需仰给予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已须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力。因而,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一切物的真实价格,即欲得此物的真实费用,亦即获得此物的辛苦勤劳。因此,劳动是第一价格,是原始的购买货币,时间一切财富,都由劳动购买,非由金银,一物对于已有此物但愿与之交换新物者,所值恰等于这物所能购得的劳动量。霍布斯说:财富就是权力,财产对他直接提供的权力,是购买力,是对于当时市场上各种劳动、各种劳动生产物的支配权。
劳动有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之别。所谓真实价格,就是报酬劳动的一定量生活必需品、方便品、娱乐品;所谓名义价格,就是报酬劳动的一定量货币。劳动者的状况是贫是富,劳动报酬是好是坏,不与其名义价格成比例,只安装比例于其真实价格,因而,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只有劳动,能在一切时代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一切物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是正相比例的。
构成价格的基本要素有三:地租、工资及利润,这三者是一切交换价值的根本源泉,也是一切收入的根本源泉,或者都是这三种源泉的派生。各种用途的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都有一种普通率或评价率,这种普通率,一部分受规定于土地所在社会所在地域的一般情形(即社会状况的贫富),另一部分受规定于土地的自然丰度与人造丰度,因而此等普通率或平均率,颇宜称为当地当时一般通行的自然地租率、自然工资率或自然利润率,它们构成了自然价格。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就是所谓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有时在自然价格以上,有时在自然价格以下,有时恰与自然价格一致。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比较,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则高于自然价格;而供求相符时,则两个价格趋于一致。无论是供不应求还是供大于求,在利益的驱使下,都会自然而然的趋于供求平稳。在这里,作者反对垄断,反对政府/国家干预市场竞争,提倡市场自由竞争,由自由竞争调节商品的市场价格。
第一篇的后面三章里,作者详细的论述了劳动工资(第八章)、资本利润(第九章)、土地地租(第十一章)的构成及其理论,最后还详细的论述了金银价值的变动。
❑劳动工资论里,作者指出,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作者认为劳动报酬优裕,是国富增进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国富增进的自然征候,反之,贫穷劳动者生活维持的缺乏,是社会停滞于静止状态的征候;劳动者不免饥饿而死,就是社会急速退步的征候。作者之意也即:国民的贫困与富裕程度、工资报酬程度、就业程度与国家的贫困与富裕程度息息相关。同时,作者还指出,劳动工资丰裕,是财富增进的结果,又是人口增加的原因,进步状态是社会各阶级快乐兴旺的状态,作者从劳动、经济的层面侧面的提出了人口的理论。
❑资本利润里,作者指出,资本利润的高低,与劳动工资的高低,同样取决于社会财富的盛衰。资本利润除了源自于资本投资劳动生产所或者的利润,还有来自于资本之间通过借贷所获得的利息。
❑土地地租论,地租即土地的价格,是租地人按照土地实际情况,所能付纳的最高价格。地租与工资利润同为商品价格的构成部分,但其构成的方法不同,工资及利润的高低,为价格高低的原因,地租的高低,则为价格高低的结果。作者主要论述地里位置(交通的便利性)、土地改良等对地租的影响。
❑金银价值的变动,主要受金银的供需关系的影响,如金银矿山的富饶程度,社会对金银的需求程度等。不管其如何变动,其最终的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都是由劳动力价值所决定的。
在这一篇里,亚当·斯密最后的结论是:一国土地劳动年产物的全部,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及资本利润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了三个阶级人民的收入,一由地租生活,一由工资生活,一由利润生活。此三个阶级,是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阶级基础,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终归是这三大阶级收入的派生。这三大阶级中,第一阶级即地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一般利益密切相关,不可分离,他们是政治集团的利益体。第二阶级即由工资生活的阶级的利益,也同样与社会利益密切,但是劳动者的利益,虽与社会一般利益密切相关,但他们没有了解一般社会利益的能力,更没有能力理解本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切;他们的情形,不能让他们有接受各方必要消息的时间,即使有此时间,他们的教育和习惯,也不嗯给你使他们对于任何信息作适当的判断,因此,当国家有何等公共集议时,劳动者能发言的,已不多见,其议论受人尊敬的,几乎没有。劳动者的雇主即赖以利润生活的人,构成第三个阶级,社会大部分有用劳动之所以活动,是得力于这种为利润而使用资本者,他们的一起规划设计是以利润为目标;这一阶级与一般社会厉害关系,就和其他二阶级不同,商业家制造家在这一阶级中所使用资本最大,因而他们最富裕,故大为社会所尊敬;他们有敏锐的商业判断并影响公众利益的能力。亚当斯密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阶级的不平等性及社会不公正性之源,属于了政治经济哲学的范畴,具有高度的历史意义。
六、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
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对于投资家,提供收入或者利润的资本,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投下资本,把物品开采、制造出来,或购买进来再卖出去而兼得利润,这样使用的资本,若留在所有者手中保持原状,对于投资家就不能提供任何收入或利润,商人货物在未卖出而换得货币以前,决不能提供收入或利润,货币在未付出而换得货物以前,亦是一样,他的资本不断在这一形态用出,在别一形态收进,亦就靠了这种流通,靠了这种持续的交换,才有利润可图,这样的资本宜称为流动资本;二,资本又可用来改良土地,购设有用的职业上的机械工具,总之,用来设置那一类无待交换,无待流通,已可提供利润的东西,这样的资本,宜称为固定资本。因而,资本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构成。
资本的积累主要是取决于资本收入或者利润的增加时的使用情况。当投资家通过投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后获得利润,资本家是把这些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还是用于消费(必要消费外的奢靡消费),则影响其资本的累积情况。
一切资本,虽均用以维持生产的劳动,但等量资本,因用途不同所能推动的生产劳动量极不相等,从而对于一国土地劳动年产物,它所附加的价值亦极不一律。资本的用途有四种不同:第一,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须使用所须消费的原生产物;第二,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适于使用消费;第三,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从有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第四,用以分散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使成为小的部分,适于需要者的临时需要。第一种用法,是农业家、矿业家、渔业家等的用法;第二种用法是,是制造家的用法;第三种用法,是批发商人的用法;第四种用法,是零售商人的用法。作者认为,这四种用法,已经包括了一切投资的方法。这四种用法即产生了四种资本的投资者,即生产者、制造者、批发商、零售商,生产者所所需的劳动量最为大,其次是制造者,再次是批发商,最后是零售商。
七、农业在国民财富中的作用。
作者从追溯历史出发,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其原因主要有三:一,工商都市的增设与繁荣;二,技术的改良与进步(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三,工商业的发展更容易获得更大的资本和利润。城市工商业发展后,自耕的农业亦显得落后了,然而工商都市的增设与繁荣,对于所属农村的改良与开发,还是颇有贡献的,的贡献的途径有三:一,对于农村的原生产物,提供一个巨大而便易的市场,从而对于农村的开发与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了一个奖励;二、都市居民所获的财富,常用以购买待售的(那通常是大部分尚未垦植)土地;三、农村居民,一向是处在不断的混战与压迫中,但工商业的发达,却逐渐使他们有秩序,有好政府,有个人的安全自由,这一种效果,是最重要的,但却不为世人所观察的。
尽管工商业的发展带来社会巨大的变革,但作者认为农业的改良更为实着,由农业改良而生的富,更为持久。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战争与统治上的普通变革,已可以破坏以商业为唯一来源的富源,而除了有更激烈的由敌国野蛮侵凌一二百年而引起的大变动(如罗马帝国崩溃前后的西欧情况),就没有其他事件可以把农业改良带来的富裕破坏。
上卷除了以上的内容之外,作者还论述贸易的输入输出的关系,以及对一国经济的重要性,并且详细论述地里位置(如便利的通商口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在此就不一一作概述。
整本书,文笔清晰,思路严谨,脉络广,思维独特,把经济与政治学融合为一体,也实为一本政治经济学之书。但由于翻译的原因(1930翻译的,半文半白的形式),读者阅读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需要细细体会内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