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无意间,在365手机日历的首页,看到了卡夫卡的一首诗,可以翻译为《误入世界》或者直接翻译成《路》,我更喜欢它翻译成《路》,因为有那么的意境,那么的感觉:
目的虽有
却无路可循
我们称之为路的
无非是踌躇
这首诗不经意间透过了我的内心,特别是“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充满了深深的矛盾迷茫和无奈的感觉。昨天晚上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就对这个作者,写出如此悲凉诗的作者生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如此的悲观?为此特意去百度搜索了他的百度百科:
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大师,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
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看完介绍他的百度百科,用英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的话作为结尾吧:“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可能是我也困惑了,之所以喜欢这首诗……
可能是我也迷茫了,之所以喜欢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