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散的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朴实无华的开头,语言平凡、背景平凡、人物平凡、故事平凡……写着平凡,写给世界。
在路遥先生对陕北冬季描写的只言片语中,足以让我置身于白雪皑皑的黄土地上。阵阵寒意穿越时空向我袭来,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躲在校园角落里等待着人群散去的少平,和肩扛锄头走向田间的少安,以及他们身后这个处在大变革中平凡的世界。那句“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是作者留下的哀叹,和读者的期盼。
孙少平,孙少安,从他们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国人的愿望—平平安安就够了。少安,6岁他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照顾弟弟妹妹;13岁时放弃上学,承担起一家子的吃喝拉撒;18岁时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公认的“好后生”。他对人情世故的每一分通透,对爱来爱去的每一分豁达,都是用失望换来的。他为这个家族奉献了太多太多,当孙家不再是原来那个穷困潦倒、无人问津的家庭时,他当之无愧是这份功劳的获得者。即使身处文化大变革中,他依然拥有敏感的头脑思维,敏锐的眼光;即使当生活变得与拙略的文学作品如此相像,他都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坚信能过上好的生活。少平,一个绝对不愿败给现实的倔强男孩,当心中的远方被现实踩在脚下,他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忍辱负重。贫穷虽然限制了他的物质生活,但是书本给了他丰富的精神世界,书把他从沉重的生活中拉出来,使他的精神不致被劳动压得麻木不仁。而一个有了自我精神世界的人,绝对不会沦于平庸。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可以活得好,这就是一种不平凡。
少平、少安兄弟代表了中国无数普通人的缩影,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还在校园的学生,能体会到读书的辛苦;恋爱中的青年人,能体会到爱情的酸涩;摸爬滚打的社畜,能体会到打工的艰难。但即使生来平凡,他们却不甘平庸。哪怕最平常的事里,他们身上也闪耀着不平凡的光。
不论生活是好是坏,他们始终对生活怀有不灭的希望。即使要花费很大的努力,才能活得有一点点的不平凡,他们也从未迟疑,甚至毫无保留地投入全部的自己。书中令我最意难平的人物莫过于是田晓霞了。她有着人人羡慕的出身、相貌、聪明才智,也收获了相敬如宾的爱情,一个“近乎完美”的女主,所有人都在期盼她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际遇。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为了救人,在洪水中溺死了。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潸然泪下,内心满是失落和疑问。后来慢慢才明白,田晓霞是个太过完美的人,完美到不属于那个年代,注定会和世俗摩擦不断,与其看她“落入凡尘”,让她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刻,或许才是一种慈悲。
我们不要见怪,不要见外。为了写出《平凡的世界》,路遥先生花了近4年时间,去田里、煤矿,和农民对话,和矿工同吃同住。矿区最冷的时候,要用热水敷开痉挛的手,才能继续写下去。写第三部时,路遥因在煤矿吸入过多有毒气体,患上了严重的肝硬化腹水,一边吐血一边写作。医生和弟弟都劝他停止写作,路遥执意不听,他说,自己已经想好了,要用生命去结束《平凡的世界》。可以说,这部不朽的经典,是路遥不惜生命的代价写就的。贾平凹说:“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读《平凡的世界》有种莫名的亲切感。里面的许多语言都运用了我们当地的方言。比如:孙玉厚对孙少安说“我在这里心急的盛不定跑来看人家倒究怎样处理你呀”中的“盛不定”“倒究”;“大女儿兰花虽然寻了人家,但光景烂包的也活不下去,他活着还总能给娃娃们帮扶一把”中的“烂包”等。三部作品中很多都融合了陕北的方言,独特的腔调,幽默的语言特色更能激发读者的无限遐想和情趣。路遥先生在作品中不仅大量运用方言,还加入了许多陕北民谣,像信天游、酒曲谣等。民歌是地域风俗的霓裳。陕北的信天游让人信服,表达情感,直抒胸臆。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还真切的描摹了情人之间的相思相恋以及农民劳作后释放积压在心头的郁闷和愁苦。
本以为流干的泪水,藏在那山圪落里,接一个梦吧,我们去看你。这世上绝大多数人是平凡的,生活大多数时候也是充满苦难的,就像我们每一个平凡的社畜,即使拼尽全力,也可能收获甚微,但这不代表我们就要甘于平凡,得过且过。在生活在重压下,我们依然要奋力前行,依然要向往爱情、向往自由、向往富足的生活、向往精神的丰盛。因为那些坚持、不甘、向往,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战斗方式!因为每个生命来这世界一遭,只有尽情燃烧过,才是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