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阅读计划#『特立独行的根号3』第60天阅读分享——《经济学讲义》
自私的假设不可违反
既然经济学已经假设了人是自私的,就不可能同时假设人也可以是不自私的。也就是说经济学里绝对不允许用不自私来解释人的行为,也绝对不允有所谓的不自私的情况出现。
如果经济学假设人既可以自私,也可以不自私。那样的话,这门学科什么现象都可以解释,但其实什么都没有解释。比如说看到有人骗钱,就说是因为他是自私的,但看到他捐钱,就说是因为他是不自私的。那到底什么时候人是自私,什么时候又是自私的呢?如何去判断一个人会骗钱还是捐钱?其实解释已经发生或推断未发生之事都是一回事,实际上人们更需要理论去帮助他们作出推断的。如果人既是自私又是不自私,那人们没法作出推断,其实是因为人们没能真正的作出解释。
捐钱虽然是一种慈善行为,表面看起来与自私完全矛盾,毕竟自己要付出经济代价,但其实自私仍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捐钱选择。因为自私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好的结果。人们做善事时想要得到最好的结果,就是能最大限度的帮助真正需要的人。帮助贫穷的孩子比帮助富人的孩子更能达到这个结果,帮助勤奋的孩子比帮助无心向学的孩子更能达到这个结果,同时自己也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获得他人的赞许或认可,得到社会方面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选择采取利他的方式实现利己,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其实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私会以不同的方式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变化,而这些条件在经济学上称为“局限条件”或“约束条件”,指对人的行为客观约束,实际上自私也是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局限条件是必须存在的客观事实。
经济学不能直接使用自私的假设来解释行为,而是要先指出不同的局限条件,然后逻辑的推导出一个自私的人在那样的局限条件下会怎么做,这就是推断,也是解释。
总而言之,人有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不是因为有时自私,有时不自私,而是因为局限条件不同。使用经济学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或推断未发生之事的时候,一定不能基于改变自私的假设,而只能基于考察局限条件是否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