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王子》一书中,有一段关于仪式感的情节颇为触动人心。小王子在驯养狐狸后的第二天又去看望它。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忙碌。大家都借口“忙”,就忘记生日,忽略节日,淡漠亲情,应付友情。一个人吃饭就凑合外卖食品;两个人为了房贷、车贷、孩子学费早就没有值得纪念的日子;很多人住在外观高档的公寓里,房间内却没有一点生活的气息,厨房中的餐具五花八门,一家人拿着不同的碗碟对着电视机吃饭。
大家都在抱怨工作忙碌,生活无聊,情感平淡,却又不好好吃饭,没有一点情趣,没有任何仪式,对生活的粗糙视而不见。
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仪式感”成了不少人挂在嘴边的热门词。有些人嗤之以鼻,觉得仪式感就是矫情。其实真正的生活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这不是矫情,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
中国一向被称为“礼仪之邦”,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包含着一整套严格的礼仪制度,极其讲究“仪式感”。
日常生活中,人们一举手、一投足,都要讲究礼仪,所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饮茶、饮酒、服饰等,都会讲究“仪式感”。
在时光的更迭中,更渗透着古人浓重的仪式情结。清明祭祖踏青,中秋品菊赏月,重阳登高望远,冬至踏雪、吃饺子……
毫不夸张地说,是礼仪与“仪式感”,支撑了几千年古代文化的格局与发展,令人时时刻刻沐浴着古代文明的光辉;是礼仪与“仪式感”,铸就了古人精致、细腻的日常生活——想想看吧,“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昭示了怎样一种对生活的钟情与热爱!
三
仪式是一种纯净的行为,有些为了拜祭祈福,有些看起来似乎没有意义或是目的,就像一场令人心旷神怡的游戏,但能为当事人呈现出眼前的世界是活色生香的。
心理学中有一种锚定效应,当因事物的不确定性而产生恐惧时,可以通过一段预测、设想的过程来降低内心的不安。仪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锚定,给人以确定感和秩序感。
好运动员在调整心态时,都做几乎同样的动作,如深呼吸、调整步伐、呼喊鼓励等,这种习惯就像肌肉记忆,能迅速把精神和心理状态调到最佳预设。生活的仪式是内心与世界之间的一座桥,带来的自我暗示让人更专注认真,也更能体味日常中的趣味与美好。
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一直保持着仪式感,简直是把日子过成了诗。他们会在闲暇之余为家人准备简单又温馨的食物,用一束花或是路边的枯枝来装点房间。他们喜欢收集老唱片、CD,甚至讲究书籍的装帧设计,把日常过得细水慢流;他们也会重视每一个节日,为朋友和家人精心挑选一份得体的礼物。送出的礼物透露着他们的高品味。这种品味,是发自内心的真挚表达,更是对他人的一种敬重和珍惜。
四
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我们忙于考证、工作、升职、加薪、带孩子、做家务,却忽视了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时间。学会善待自己,看似“浪费”时间,实际是对生命的滋养和内心质地的柔软。简单的小小的仪式感,就足以让我们紧绷着的生活的弦松一松,满足内心的一点点成就感。
偶尔涂个不一样的口红,做个不一样的指甲,喷个不一样的香水;晚上亲自下厨,精心搭配菜品,做顿精美晚餐;周末早点起床,给家人做一些自制的烘焙饼干;每周一给办公室换上新的花束;遇到节日送给自己一份小礼物等等。
这些举动或许看起来简单又无意义,但却能让我们活得稍微不那么灰头土脸,能够赋予生活里那些平凡时刻特殊的意义。
“仪式感”不是点缀、装饰,而是直达生活本真以及生活内里的通道,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葩说》中马东说:“因为我们是人呐,仓廪实而知节,吃饱了没事干,于是我们的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
生活中因为有了仪式感,就好像在给我们彼此平淡的生活中打上一束追光,就像是给咖啡加了块糖,雨天给自己画了个太阳。你的心灵灿烂了,你眼里的世界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