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
我国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旨在打破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促进中小学课程教学从“灌输中心”转型为“对话中心”的一种课程创新。
一、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
现行的学校课程存在三个断层:现行课程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断层;现新课程与学生身心发展的断层;现行课程与现代学科发展的断层。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借助不同层次的课程标准的驱动,把改革的焦点放在了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面。传统的学习观是“输入——-产出”,即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教师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以求得高效的产出。建构主义学习观是“知识建构”,既主动地解决问题,所谓“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你自己对话,从而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理论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形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最大特质是跨学科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超越传统的课堂,传统的教学,传统的评价制度,牵涉到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崭新的课程领域。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资源的开放式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实施“课程文化”的一场革命。
当前我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来看需要特别强调如下三点:第一点“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同义词热衷于低年级探究性学习,高年级研究生学习,课内探究性学习,课外研究性学习之类的概念炒作,只能混淆视听。第二点,研究性学习问题的形成取决于问题的内在价值,学生的内在兴趣和聚焦能力,有效的课题研究必须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区的程度。第三,研究性学习的立题标准必须符合三个准则,理论准则,逻辑准则,实用准则。
三、研究性学习与课程行动研究
所谓“课程行动研究”是一种基于研究的问题解决过程,其研究的主题源于学校环境的脉络,实施过程兼具研究与行动两大侧面。概括来说,“课程行动研究”的特质可以概括为参与、改进、系统、公开。课程行动研究是作为课程实践主体的教师在自然的教学情景中直接“参与”的一种探究活动。
课程行动研究有三个基本理念: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践、课堂即实验室。
1、教师既是研究者,教师既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又是课堂层次的课程发展者,课程发展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工作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有教师证来研究。
2、课程及实践。课程是一种实践活动,课程行动研究应当从实践的思考方式重新探究课程问题。
3、课程即实验室。教师的教学任务在于提出课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教师的课程发展角色是学生的激励者与引导者,而不是标准答案的公布者。教师的重要角色在于鼓励与激发学生无限潜能的发展。
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发展合作的“课程行动研究”是新课程所需要的。因此,要倡导教师就参与课程行动研究,就必须为教师提供进行研究的条件,提供必要的时间、资源和专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