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都想当乖小孩,都想获得爸妈的表扬,但总免不了会事与愿违,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和小朋友打闹,沉迷电视节目忘记写作业,在家捣乱打碎东西……这时,作为父母的你,是如何处理的呢?发脾气?责骂?体罚?其实父母的处理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有长久的影响。失误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可以揭示孩子的局限性,并引导他们的成长。孩子从亲身经历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听来一百遍的道理要更加印象深刻。有些家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味地指责孩子,大吼大骂。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仅不会让孩子认错改错,往往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变本加厉。那么,面对孩子犯错,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1.指责孩子之前,先反省自己
孩子犯错固然不该,但我们的语言暴力会狠狠地伤害孩子。就像割伤了自然会感到痛一样,孩子犯了小错或闯了小祸时,不用我们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甚至内疚和痛苦。家长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只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如果家长和孩子长期出现教训与反抗的态势,孩子就会渐渐真的对自己的错误满不在乎,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很多父母也知道孩子有了过失要好好和他谈,但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总忍不住发火,于是破口而出:“我早就提醒过你……”,“你怎么总是这样!”……过火的话说完之后又后悔,但下次遭遇类似的情况,又忍不住发火。有些家长用“自己脾气不好”为自己开脱。父母暴躁的情绪反应很可能会感染孩子,导致孩子也逐渐变得脾气暴躁,固执自卑,屡教不改,一错再错。
我们可以生气,但这时最好快快理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错误?此时孩子的心情和反应如何?是不是我们自己的教育有问题?我们希望孩子可以从这次的错误中学到什么?
2.接纳孩子的一切
孩子最需要是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接纳。导致情绪的观点、或者情绪导致的行为,可能有对错,但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的,所以无论孩子的情绪是什么,我们都应该接纳。这是与孩子沟通的基础。心理学家认为每一种情绪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有作用。害怕让我们能摆脱危险;愤怒让我们能调动资源、对付威胁;厌恶让我们远离讨厌的事物;悲伤让我们慢下来、可以理智地面对问题。负性情绪有它们的价值。你不让孩子难过,不引导他认识其他的情绪,那他就不会是一个心理健全的小孩。要让孩子一直感受到父母的接纳,即使他有各种各样的不足,父母还是那么爱他。但是父母希望他可以做得更好,乐于给他帮助让他做得更好。
3.用合适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绪
用合适的方法表达你自己的感受,训练孩子让他能接纳、尊重别人的情绪,这也能帮助他发展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共情。心理控制孩子和让孩子跟你共情是不同的,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心理控制是有目的的,你希望孩子按照你的意愿去做,而共情是没有目的的,你只是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要信任孩子的能力,包括他的理解能力、共情能力和进取心。当他听到你心平气和地跟他交流观点时,他觉得自己不是在被攻击,而是在与爸爸妈妈进行情感的联结时,就更可能跟你合作,一起讨论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跟孩子商量共同制定一些约定,如果违反了某些规则,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但惩罚孩子前,我们可以先这样跟孩子说:“妈妈很爱你。你知道妈妈对你的爱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改变,但是你今天犯错了,根据我们的约定,你必须要承担犯错的后果。你还有其他话想要和妈妈说吗?”也给孩子机会去表达他当下的心理感受。批评和惩罚不是为了伤害孩子,而是为了帮助孩子。当孩子犯错时,应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能力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
4. 规范孩子的行为
我们可以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规范,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主要注意下面几点:
首先,行为控制应持续一致,不能朝令夕改,不能孩子一哭,你就心软了:算了,今天就不练琴了吧。那就是孩子在对你进行心理控制了。
然后,解释为什么要让他们这么做,这样孩子才能理解为什么这件事是重要的,而不能简单地强迫他们去做。要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和自我整合,所以需要让他们理解世界的道理,自行消化和整合人生的规则。这个不能通过强迫来实现,而只能通过解释。
最后,提供有限的选择,因为这样孩子才不会感觉到是完全的强迫,而仍然带有自主性在里面。客观上说,当孩子做出选择后,也能增加孩子对这个任务的认同感。这种选择仍然是在一个大框架内,比如孩子可以选择是先洗澡还是先刷牙,但终归要洗澡和刷牙,不过只要有了选择,这个任务就不那么讨厌了。自主是人类天生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有自主的感觉,他就会更喜欢或者不那么讨厌这件事。
5.用轻声教育代替大吼教育
很多家长习惯用“大吼教育”,但结果其实并不理想,有的孩子越吼越调皮,甚至学会了跟家长对吼;有的孩子,则被家长吼得越来越胆小、自卑,做事一点自信都没有,唯唯诺诺。轻声教育,可以缓和你的怒气,愤怒之下的你,心情恼得像一堆火,而你说话的声调就像风,风越大火越旺,越是大吼大叫,心情就越糟糕;但是,如果你尝试着忍一忍怒气,压低一下自己跟孩子说话的声调,你会发现你会变得稍微冷静、理智一些,最起码不会让你更加愤怒。心理学研究表明,说话声调的高低,跟你传达给别人的信任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当你对孩子大吼大叫时,孩子感觉你不信任他;当你说话柔和时,孩子就能感觉到你的信任。比如:当孩子手拿香蕉皮准备扔时,你一句怒吼“别扔地上!”这时候,其实你在内心是默认孩子会扔在地上的;如果你认真、轻声地说一句“宝宝,放垃圾桶里吧!”这时候你是默认孩子会放到垃圾桶里的。关键是你语气中传达的这种信任或者不信任,孩子都能感觉得到。
当孩子犯错时,你愤怒地大吼大叫,结果无非两种:孩子被你吓住了,满脑子的恐惧感,根本没心思去思考为什么错了,只盼着你赶快结束训斥;孩子被你激怒了,大吼大叫回击你,也不考虑错在哪了,只想着如何跟你对着干。但是,当你语调平静、严肃、稍低一些跟孩子谈话时,你会在孩子眼里变得“不怒自威”,孩子对你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和抵触,这时候你再跟孩子讲道理、辩对错,效果就会好很多。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批评显得太急、太暴躁了,但事后往往又很后悔,毕竟孩子还小,犯错误是正常的。其实,我们根本没那么生气,只是需要几秒钟调整一下自己而已。
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需要健康的爱好、良好的生活规律做铺垫。一个常读书、勤运动的妈妈,内心更阳光开朗,也就更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良好沟通。让我们一起努力,始终让爱、宽容和理解主导孩子的学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