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李苦禅曾经说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有很多人买了很多书却没有时间读,或者好不容易抽出时间读了之后又忘记了,并没有吸收书中的精髓。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使我们获得知识,并且享受阅读这项活动。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写在阅读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笔记来选书,通过笔记来记录读书体验,用笔记做参考,通过笔记来回顾反思,总体来讲,就是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认真对待每一本书,与每一本书对话,在读完每一本书之后,都能有扎实的收获,而不是盲目追求数量。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以对读书法的大量研究和经验闻名日本,他本人也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依次介绍了选书、购书、写笔记、重读笔记以及活用笔记的方法,在他的经验中,笔记不只是摘抄和简报的平台,更是能让自己有效管理读书生活的工具,奥野宣之还有作品《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智慧创造锻炼法》等。
第一步:选书
现在市场上的书籍浩如烟海,大多数人在阅读之前并不会加以挑选,“信息过剩”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信息匮乏”,有的人干脆就不读书了。
事实上,选书也是一种信息整理。选书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我们都知道潜水艇有“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两种声呐系统。主动声呐是靠自身发出声波的反射状态来进行计量的,被动声呐系统则是靠接收其他船只或潜水艇发出的声波来活动的。二者相比,其实是被动声呐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所以说,我们选书最先贯彻的也应是被动式,平时留心报纸、杂志和电视等途径,尽可能多地捕捉信息,记录想读的书,减少接触不感兴趣的书,提高选书的“命中率”。
我们不可能预测出“怎样才能遇到想读的书”,所以不要去分类,直接把信息都罗列在笔记本上反而更好。
也就是说,通过记录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掌握读书的主动权。
第二步:购书
我们在去超市的时候都会带一份购物清单,但是在买书的时候却常常忽视购书清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大多会在手机上进行清单整理,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降低了对信息的过滤,最后得到的是一份很长的书单。显然,在这种混杂的情况下,购书清单就发挥不出原有的作用了。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手列一份清单,奥野宣之指出一份书单应该包括三个信息,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这样就可以实现“指名购买”了,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添加备注。
这里还有一个小窍门——在实体店购书印象更加深刻,当然并不是说网购不好,我们都切实受益于网络,但是人脑的机制决定人会对带有体验性的过程更加深刻,这样在看一本书的时候,想起买书的场景,也会加深对内容的记忆。
第三步:读书
读书读书,读是重中之重。但是很多人都对读书有误解,以为读书真的只是读,摊开书坐在书桌前一个下午,云淡风轻,最后也没有什么收获。
这种努力是低效且无用的,不如好好读一本书带来的收获更大。你说你想要改善,那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明确你的读书目的,是读完就好吗,还是想真的有所得。
奥野宣之在书中提到,“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他提出了一种“葱鲔火锅式”笔记,在记录下日期、书名、作者名之后,辅以“摘抄+感想”的组合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①将他人的发言、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等“来源于外部的信息”标 上“○”后再逐条书写;
②对这些信息产生的感想、自己想说的话,用“☆”标记后再写;
③不断重复①和②项内容。
“○”和“☆”交叉出现,很像以葱段和金枪鱼为食材的火锅料理,所以就称之为“葱鲔火锅式”笔记。
我们都知道,摘抄是很费时间的,一字不落的摘抄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就需要对摘抄的内容进行筛选:
通读:把有价值的那页折角;
重读:读完一遍之后,如果觉得折角的内容仍然很有价值,在那一页把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标记: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在上面做标记,抄在读书笔记上。
摘抄完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之后,就需要写感想了,很多人会有疑问,评论有什么用呢?叔本华曾在《论读书》中写到:“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
的确,阅读是在领略别人的思想,一个独立的读者应该有自己的原创思考,评论就是最好的途径。也有人看到这里会被吓到,“原创思考”四个字听起来很难啊?其实没有,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一句话日记吗,后来慢慢涨到200字,再着手写800字的作文,都是一步步过来的。在一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写下“作者的思路很清晰”等很简单的评论,慢慢地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了。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第四步:记录
记录说是第四步,其实在前三步就有所涉及了,我们可以看到,读书的相关信息都陈列在一本笔记本上,也就是“信息一元化”,我们再梳理一下让思路变得清晰:
可以书写任何内容;
按时间顺序书写;
附上日期;
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
可以粘贴。
有很多会提出疑问,我们常常被教导信息要分类搜集整理,怎么在这里就不适用了呢?并不是。想想我们为了找一份资料而翻遍整个书桌的场景,再想想我们的文具盒,是不是无论铅笔橡皮都可以在这个容器里找到,读书时也应该有这样一本笔记:
只要在这里找,就一定能找到;在这里找不到的话,那就是没有。
第五步:活用
叔本华说过,读书最重要的是“不读死书”。那么,如何活用呢?
答:用笔记。
我们在阅读之前,要有输出的意识,“输出倒逼输入”,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思考这个案例是否可以应用,作者的这个观点能不能从反面进行论证等。积极输出有利于思想内化,比如写书评会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这是一笔巨大的隐性的财富。
所谓读书的动机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点”。即使拍摄同样的场景,聚焦于面前的花朵和聚焦于远处的建筑,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
其次,就是要养成重读的习惯,我们都不是圣人,不可能会做到尽善尽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慢慢前进的。每重读一次,就是比过去的自己进步了一点点。
同时,读书笔记的价值未必会低于一本书,而阅读读书笔记的精力,却会少很多。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推荐:
想要简单回顾时——重读读书笔记
想回忆起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
想从头开始看起时——重读原书
我们都知道,一个创意好不好,关键在于如何安排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读书笔记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对信息进行盘点,同时转化为实用、可持续、属于自己的技巧。
人类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而书海是浩瀚的。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提供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有目的性地购书,让读书从一开始就充满主动性;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养成随时记录心得体会的习惯;学会摘抄,让原书精髓与自身思维的火花交相辉映;完善整理归档工作,做好的笔记需要反复重读才能凸显其价值。我们说一张嘴吃遍天下,奥野宣之告诉我们一本读书笔记可以畅游书海。